財經
人物

壽險小子1/帳戶分流6年變身包租公

熱愛工作的張內耀,多數的時間都留給客戶及經營組織管理。 (圖/王永泰攝)

35歲的保險業務員張內耀,從讀大學時就開始理財,但他買礦業基金賠掉一半,投資個股又讓他吃不下、睡不好,後來他靠著「帳戶分流」存錢買房,定期定額專注投入ETF「元大台灣50」(0050),並以投資型保單連結美國ETF「S&P500」,如今在新北、桃園坐擁3房樂當包租公,還成為6間餐廳的股東。

熱愛工作的張內耀,多數的時間都留給客戶及經營組織管理。(圖/翻攝自張內耀臉書)

張內耀所說的帳戶分流,是將入帳的薪資,依用途分別轉到其他三個戶頭,因此他共有四個帳戶:一、薪資帳戶:作為其他三個帳戶的上游,最多只留三萬元。二、證券帳戶:目前用來買ETF「元大台灣五十」。三、保險帳戶:用以繳付美元保險金。四、信用卡費帳戶:記錄每筆刷卡金額,每月在該帳戶存入超過刷卡總額的錢,確保信用優良。

張內耀成長於小康家庭,但並未從父母身上學到理財觀念,直到十八歲讀大學時,在數學補習班打工,月薪二萬多元,一位任職壽險業的同學告訴他:「從你有收入開始,就要理財,每月存下收入的十分之一,做為人生的第一桶金。」於是他每月拿二千多元買儲蓄險,踏出理財的第一步。

張內耀讀大學時在補習班打工,以薪水購買儲蓄險及共同基金,開啟理財路。(圖/張內耀提供)

後來,張內耀眼見同學一窩蜂投資金磚四國(大陸、巴西、俄羅斯、印度)礦業基金,也用單筆五萬元跟進,起初嘗到甜頭,獲利逾三成,沒想到二○○八年大學畢業時,遇上金融海嘯,讓他的資產瞬間砍半。

二年後,張內耀辭去補習班的工作,轉進壽險業,年薪逾五十萬元。由於先前投資基金慘賠,他決定將帳戶裡所有的錢都拿來買股票。他參加股友社、付錢給投顧老師聽明牌,有時一天就賺入社會新鮮人一個月的薪水,有時一天就賠掉三萬元。

張內耀透過帳戶分流管理收入,如今坐擁3處房產,還入股朋友開設的6家餐廳,圖為其中一家餐酒館。(圖/黃威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