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醫師治過敏絕招2】台灣人個性急 濫用類固醇恐怕更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醫師通常會先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況。(圖/報系資料庫)

「只要在一至五歲時積極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大約1/3患者會痊癒,或不至於惡化到中重度。」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說,許多媽媽陷入「長大就會好」的迷思,所以不處理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只是一直猛擦乳液。

但也有另一種極端做法,「有些媽媽是孩子一喊癢就看醫師,然後要求吃類固醇藥物,因為很快就有效果,然後孩子不癢就不再回診,直到下次又癢,就再吃類固醇藥物。」朱家瑜說,台灣人個性很急,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會被要求開類固醇藥物,但類固醇藥物是用於緊急狀況,如果使用頻率很高,反而會造成病況的大反撲,最後就變成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

醫師朱家瑜說,過敏發作時如同發生火災,此時需要先治療來滅火,而非擔心副作用。(圖/朱家瑜醫師提供)

「以我自己為例,我通常會跟病人說:『我希望你這一年之中只使用類固醇藥物一次。』」朱家瑜說,其實西醫也有所謂的「調理體質」,當病況控制住之後,他建議患者應該以口服抗組織胺、乳液來保持皮膚狀態。

「以輕度患者來說,平時注意皮膚乾爽、勤擦乳液,盡量避開過敏原,萬一過敏發作,當皮膚出現病灶、癢感還沒出來之前,就要先吃抗組織胺先滅火,才不會一直追著癢感跑。」朱家瑜的小女兒就是最佳見證者,小時候她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況有些嚴重,後來積極治療,長大後雖然沒有痊癒,但好轉成一年才偶爾發作幾次。

患者若是流汗,要立刻溼擦再乾擦,以免汗水刺激皮膚,再度引發過敏反應。(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