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BAR】吳若權:好人也有腹黑的一面!
作者:吳若權 | 2019-10-27 06:00
【舒心BAR】吳若權:好人也有腹黑的一面!(圖/123RF)
「被動式攻擊人格」的養成,通常來自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沒有明確自我界線的小孩,長大後會成為習慣採取「被動式攻擊」的大人。
一個平常看起來很友善的朋友,突然從背後捅了你一刀,你完全想不通,怎麼會這樣啊?
其實所有好人心裡,都有最腹黑的一面,這是心理學「被動式攻擊」的典型行為。很可能表面上說:「沒事啦!」其實心中很有事!
阿偉是主管眼中的愛將,他平日工作非常賣力,但對最近的加薪非常不滿意,卻沒有讓主管知道,強顏歡笑繼續上班。然後他卻故意選在公司業務最忙碌的時間,以身體不舒服,需要詳細的檢查為理由,不斷請病假。最後甚至堅持提出辭呈在家休養,讓主管措手不及。
以上就是很典型的「被動式攻擊」,又稱為消極抵抗。就是習慣用看似沒有敵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在的憤怒。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提到:「被動式攻擊人格」的養成,通常來自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當他害怕他對某件事情的反應,可能會招致不好的結果,造成雙方的衝突,或關係的決裂。這種暗自發動攻擊的應對方式,就啟動了。
被動式攻擊人格 來自童年記憶
家庭裡父母的相處模式,可能直接導致子女養成「被動式攻擊」的行為。
如果父母其中有一方很強勢,另外一方比較弱勢,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幾乎難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傾向。因為父母親當中,個性比較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來對付強勢的一方,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樹立了榜樣。
當孩子長大之後,終其一生當他在面對比較有威權的人物,像是感情對象或是辦公室主管,這時候具有「被動式攻擊」傾向的童年記憶,對強勢父母的憤怒和報復的念頭,就從內心深處升起。
再加上整個社會過度強調快樂,並不鼓勵大家表達憤怒情緒。隱而不宣的憤怒累積在心裡,就會變成「被動式攻擊行為」的癥結。
如果在你的人際關係裡出現以下的徵兆,那就表示你們彼此的關係,已經陷入了「被動式攻擊」的惡性循環當中。例如你發現跟某一個很在意的人相處時,常常覺得很沮喪,兩個人都很容易生氣又不明說,直到彼此走到貌合神離的地步。
這時候你要開始學習,覺察自己內心憤怒的情緒,肯定它的存在,不要一味地壓抑或逃避,試著學會和憤怒的情緒共處,傾聽它想要告訴你什麼樣的訊息。透過這樣的覺察,可以療癒自己內在受傷的記憶。才能透過溝通和自己真正在乎的人,建立更深刻的關係。
當你明白自己的界線被對方踩到了,你才能夠採取恰當的行動。
當你能夠更清楚自己內在的需求,就可以向對方提出具體的要求,說出你真正感覺,拒絕對方繼續用不合情理的方式對待你。
當你能夠辨識痛苦的情緒,或追溯受到壓抑的情緒,究竟跟自己童年的成長過程,有什麼樣的關聯?這樣的理解將會減輕你內心的負擔。
例如我很討厭浪費時間等待遲到的人,如果對方遲到超過十分鐘,我就很容易對他反感。但是當他趕到現場好聲好氣道歉,我又會勉強對他說:「呃,沒關係啦!」可是接下的相處時光,我很可能會因為內心還在生氣,就無法認真投入跟他進行討論或溝通。
我仔細回想自己的成長經驗,就知道因為小時候我爸常去打牌,我媽會深夜等他回家,如果爸爸延遲太晚回家,他們隔天就很容易吵架,造成整個家庭氣氛很差。
學會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找到憤怒的源頭,才能夠放下控制局面的慾望,重新和對方建立友善的溝通。
捍衛自我界線 重新認識衝突
你必須能夠真正地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夠捍衛自己所想要保有的界線,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明確自我界線的小孩,長大後會成為習慣採取「被動式攻擊」的大人。
之所以會採取「被動式的攻擊」,通常是因為心中有所憤怒,但卻又不願意面對兩個人之間正式發生衝突。若要改變這種行為模式,除了覺察自己憤怒的根源之外,還要重新認識「衝突」。
其實衝突並不全然是壞事。「衝突」有助於滋潤人際關係,營造更深刻的情感連結。儘管處理衝突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因此你必須要學會: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以不帶指控、也不批評對方的方式,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並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讓對方也有說出自己感受的機會。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需求,這些需求有時候會和別人的需求相互牴觸,唯有透過果決的溝通,同理的傾聽,才能夠讓彼此的情緒和意見,得到充分的交流。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安卓雅醫師賦予「被動式攻擊」清楚的定義,並指出「被動式攻擊」的種種特徵,最終提出八個自我轉化的金鑰,帶領讀者將「被動式攻擊」轉為有效溝通,突破關係的僵局。
———————————————
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吳若權 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