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BAR】吳若權:平靜就是最深的喜悅
作者:吳若權 | 2019-11-03 06:00
【舒心BAR】吳若權:平靜就是最深的喜悅(圖/123RF)
感官接收的快樂是一時的,心靈深處的喜悅,卻可以持續很久。而更深刻的喜悅,通常也可能伴隨著痛苦而來。
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會帶給你真正的喜悅呢?當你碰到不開心的事情,要怎樣做才能夠轉念,讓自己重新獲得恆常的快樂呢?
透過《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這本書中,屠圖大主教和達賴喇嘛,兩位宗教領袖充滿智慧與啟發的對話,我們可以學到:喜悅真正的本質,並因此獲得恆常的快樂。
一般人所追求的快樂,往往只是瞬間的感受,費盡千辛萬苦才能獲得的,一旦到手,卻又沒有想像中的滿足。
求學時以為成績名列前茅,就可以得到快樂;就業時以為加薪和升遷,就是快樂;戀愛時以為虜獲對方,就會快樂;等到為人父母,以為子女有好的表現就是快樂;最後碰到生病痛苦,以為早日康復就是快樂。
其實無論是物質滿足,或是來自外在的條件,都沒有辦法帶來真正的快樂。尤其追求感官的快樂,更是永遠不會滿足。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提出「快樂水車」的理論說,人生對於快樂的渴求,就像是部運轉不停的水車,當你的權力與財富增加以後,慾望就會跟著調高,嚮往更多的享受。甚至因此花費更多的心力與金錢,想要換取更多的滿足,最後透過物質所帶來的樂趣,反而會有「邊際遞減」的效果。
真正的喜悅 不過度起伏
許多人會把喜悅和快樂畫上等號;但屠圖大主教說:「喜悅,比快樂大得多。人們常常覺得要靠外在環境,才會得到快樂。喜悅,卻不用依靠外在條件就可以獲得。」而達賴喇嘛則認為:生命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免除苦痛,發現喜悅。
所謂的「不貪著」,意思就是不會因為貪圖享受而執著,並不是完全不可以享受。你可以享受電影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但電影放映結束之後,你要能夠深刻地體會剛才落幕的只是一場戲,不要讓戲中的所有情緒,影響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也不要因為沒戲可看,而讓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
簡單地說,感官接收的快樂是一時的,心靈深處的喜悅卻可以持續很久。但是更深刻的喜悅,通常也可能伴隨著接受痛苦而來。例如:婦女生產,在醫學上屬於最高等級的痛苦,而且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媽媽經歷分娩痛苦的過程,看到初生的嬰兒,得到的是無盡的喜悅。
生活中很多的苦,可以歸納為以下的負面情緒,會讓我們遠離喜悅。包括:1.恐懼、壓力與焦慮;2.沮喪與憤怒;3.悲傷與哀慟;4.絕望;5.寂寞;6.嫉妒;7.苦難與困境;8.病痛與恐懼死亡。
這些情緒的苦多半是自己找來的。根據達賴喇嘛的說法,除了阻止不了天災,或是天災造成的後果,大多數的痛苦其實是我們可以消除的。
有些人遇到苦難時,會習慣跟別人比較,看更不幸的人,相對照之下就會感覺自己其實沒那麼苦。不過達賴喇嘛認為,這個方法並不完善,因為你這樣做,始終還是在尋找外在的參考點,進行無謂的比較。
更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境遇和他人的經歷串聯在一起,將自我擴展到他人,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具體實踐,因此而消融了痛苦。
善用8支柱 從情緒脫困
相對地,喜悅共有8大支柱。第一大類是來自於「心智理性」的特質,像是:觀點、謙卑、幽默和接納;第二大類是「心靈感性」的特質,包括:寬恕、感恩、慈悲和慷慨。
在第一大類「心智理性」中的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接受人生中所有的痛苦、遺憾與美好!
所謂的「接受」,並不是要你聽天由命,而是承認目前存在的所有客觀事實。舉個例子來說,一般上班族來自人際互動上的痛苦,主要發生於同事之間。你的同事可能是一個忌妒心很強,又喜歡收割別人成果的豬隊友。你可以選擇抱怨也可以長期隱忍。但這兩種態度都無法讓你擺脫痛苦。
正確的做法是:先接受這個事實。你的確有一個這樣的同事,然後試圖找出解決的辦法。
相對於憤怒、憎恨、恐懼,你可以對他升起悲憫,同情他的自私與困境。這樣做也許無法立刻有效改善他對你的惡意,但你的心靈會慢慢獲得平靜而讓自己常保喜樂。慢慢地也許就會改變你們之間的關係。
過度強調自我,是讓自己獲得喜悅的最大障礙之一。如果凡事都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看起來好像會爭取到更多,但不自覺地會招來更多恐懼和不安全感。
寬恕不只是單純「諒解他人」而已,也是讓自己從這一刻就可以開始享受喜悅,不再讓憤怒、憎恨、恐懼等負面情緒,繼續殘害你未來的人生。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五天相聚,這可能是一生最後一次相見,他們卻選擇毫無保留地回答來自全球上千個關於喜悅的問題。
———————————————
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吳若權 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