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泰豐馬述健首揭「輪胎本業打破關稅壁壘」新策 賣地喊話「歡迎南港輪胎來買」

泰豐輪胎董事長馬述健。(圖/王永泰攝)

泰豐輪胎(2102)面臨美國執行反傾銷高關稅政策,董事會決定關閉中壢廠、裁員180多人與出售4.4萬坪中壢廠土地,泰豐董事長馬述健今天首度公開去年著手的因應對策,將打破關稅壁壘及運費成本,以自動化技術進軍美國建廠,讓「輪胎本業」得以永續發展,力拼2025年達到年產900萬條產能。

泰豐輪胎董事長馬述健感慨的說,「土地開發是一時的,本業才可長可久」。他強調,美國市場是全球輪胎最大宗,若要讓「輪胎本業」永續,解決方法應該是思考「如何奪回美國市場」,畢竟「土地開發完就沒了」,加上電動車趨勢是幾十年來罕見的汽車改革,沒有時間等待幾年後的土地開發,因此對於賣地,馬述健難掩心疼表示:「不捨歸不捨,永續經營還是得走下去」。

馬述健表示,由於泰豐生產線皆在台灣,出口市場有8成至美國,面臨美國反傾銷稅率的調查,去年著手擬定未來發展計畫,包括在東南亞較低傾銷稅率的國家建立代工產能,利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幫助打破台灣生產所面臨的關稅壁壘,使公司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取得所需產能,預計將在今(2021)Q3可開始量產,並於2023年前增加年產200萬條輪胎。

長期佈局方面,為因應美國日益增加的關稅及國際運費上漲等問題,泰豐也決議將於美國建立以自動化為主的產線,主打美國市場最大宗的ATV及UTV等沙灘、越野型車胎產品,預計將於2025年初開出產能,目標達成年產500萬條輪胎。

對於自動化技術問題,觀音廠早已完成6至7成自動化產線,美國建廠只需將現有的機器搬運過去即可,如此一來,不僅解決美國廠人力成本,也有助於在地服務創造營收,增加對產能的掌控性。

台灣原有廠房則仍可年產約200萬條輪胎,銷售至美國以外較小宗市場,另一方面台灣廠也將做為研發中心,配合未來電動車市場需求,研發電動車胎,持續泰豐一直以來「小而精緻」及「追求創新」的獲利模式,屆時三管齊下,將有望在2022年填平損益,年產則可望在2025年達成900萬條產能。

受到美國反傾銷稅率調查案,迫使發展計畫提前進行,若僅以土地擔保借款,所取得資金不足因應美國建廠計畫推動,因此董事會才不得已決議賣地求資金。另一方面,馬述健也表示,疫情後房價連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趁現在賣地轉型是「合理的財務規劃」。

目前泰豐委託世邦魏理仕僅是第一步,後續還需要2家以上「專業鑑價公司」進行鑑價,以決定標售底價,公開招標後便是「價高者得」,馬述健也喊話南港:「如果覺得便宜歡迎來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