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午餐1/最長暑假恐成營養破口 偏鄉校長:孩子被零食撐胖了
記者:陳柔瑜 | 2021-07-24 09:00
在校午餐是弱勢孩子的重要營養來源,如今卻面臨近70天的破口,讓教育人士和民意代表憂心忡忡。(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台,學生們從5月中停課到9月正式開學,也迎來「最長暑假」,而目前使用午餐補助的經濟弱勢學生約20萬人,各地方政府採用「發錢制」,每餐50元已匯入低收入戶家長提供的帳戶,但民代憂心50元難以買到營養充足的餐點,照顧對象限低收入戶,更恐無法照顧所有弱勢孩童。
對於家境困難的弱勢孩童而言,在校午餐一直都是補充營養的重要來源,更是許多孩子一天下來唯一能飽餐一頓的機會,他們往往還會將剩餘的餐點打包,留待晚餐享用甚至與家人分享,但三級警戒後全台停學,也讓孩童們的營養午餐瞬間斷炊。
各地方政府則立刻想出配套措施,又以最直接的「發錢策略」為大宗,新北、桃園和台中等縣市以每餐50元計算,再乘以學生應在校吃飯的天數,一停課就匯到學生家長或監護人的戶頭,但各地民代憂心忡忡,擔心金錢補助恐無法「營養變現」,讓每個孩童填飽肚子。
朝野立委因而在日前召開線上記者會,桃園市立委萬美玲在會中表示,過去曾發過現金給孩子,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拿去購買食物,甚至也有被家長拿走另作他用,後改發餐券,今年為求減少移動而改發現金,但如今的物價,「50元已經很難買東西」。
此情況在偏鄉又尤為嚴峻。屏東縣賽嘉國小校長曾有欽在會中表示,偏鄉地區經濟弱勢學童比例偏高是「鐵一樣的事實」,幾乎達到8、9成,他們在學校受午餐甚至早餐的照顧,如今卻面對近70天的空窗,孩子們在家中往往亂吃零食餅乾,返校後時常會胖一圈。
曾有欽也提到,疫情嚴重影響經濟,大多數孩子的家庭也受到影響,他因而建議暑假期間還是一致性供應午餐,除了能以量制價、降低成本外,還可以透過孩子們的午餐支持以量制價和攤商,建立部落間相互維持的系統。
教育部則承諾,會持續調查縣市間的落差問題,並和勞動部洽商啟動安心即時上工,讓終點人力可以陪伴弱勢孩童,至於委員們關切的飲食部分,則將因地制宜提供現金、餐券、食物包和物資發放,不會讓孩子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