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人物

新住民好苦4/「還好有賣場剩食」 單親媽顧慢飛兒「想要活下去」淚崩

單親媽媽阿芬獨立扶養一雙兒女,疫情期間靠民間捐贈的物資才能溫飽,但他仍會將受贈的物資分享給療養院。(圖/新北市家長志工教育成長協會提供)

個頭嬌小的阿芬(化名)從越南嫁來台灣,十年前與丈夫離婚後,獨自撫養一對兒女,一家人一直住在新北市的分租套房。中文不太好的阿芬眼眶泛淚,透過翻譯志工娓娓道出辛酸血淚史,「我一個女人要帶一個女兒和兒子,在台灣沒有家人,自己總得想辦法活下去。」

「我女兒現在已經二十一歲了,她天生重度智能障礙,起初我還能一邊帶著她一邊工作,但她五歲時,我已無能為力,只好送到療養院讓專人照料,每個禮拜我都搭公車,帶著尿布、衛生紙等生活用品,到療養院探望女兒。兒子今年十二歲,也需要我的照顧。」

目前阿芬在塑膠加工廠上班,原本月薪大約二萬五千元,但疫情爆發後工作時數變少,薪水也跟著變少。「我雖然每個月可以領到一萬多元的低收入戶補助,但全部得拿去支付女兒的療養院費用,每個月還要寄一百元美元(約新台幣二千八百元)的生活費給在越南獨居的母親,加上兒子的補習費,錢根本不夠用。」

為了維持生計,阿芬開始站在街頭發送傳單,並當起假日幫傭,替親友打掃住家,「有工作就多做一點,多賺一點。」只是阿芬雖然身兼數職,一家仍然無法溫飽,幸好獲得大賣場「剩食捐助活動」的幫助,得以勉強度日。

「還好有賣場的東西吃,沒工作的時候就少吃一點。」即使生活艱辛,阿芬卻不願一直成為「受贈者」,還將多餘的物資均分給療養院的外籍看護,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母親和女兒接回來,全家人一起生活。

老一輩的閩南人用「油麻菜籽」比喻女人的命運,形容她們如同油麻菜籽一樣隨風飄散,落在哪裡就長在哪裡。這一群新住民女漢子飄洋過海來台,即使遭逢逆境又遇上疫亂,仍然咬著牙搏命守護家人,堅信總有否極泰來的一天。

全國移民團體聯合總會總會長、前立委林麗蟬表示,有些新住民從事基層的粗活,例如漁、農業的時薪工作、按件計酬等,她們申請紓困時常遇到不具本國籍資格、未投保勞保或電腦設備不足等問題,因此呼籲政府應簡化流程,排富後普發現金,讓受疫情影響的新住民能感受到台灣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