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人物

【退休金這樣存4】開源比節流重要 找高薪工作

身為明星分析師,楊應超常上財經媒體接受訪問。(圖/趙世勳攝)

楊應超1989年大學畢業,1991年碩士畢業,不久進入博士班,唸的都是電機工程,後來又繼續攻讀MBA,1996年畢業。他一共做過15份工作,一直到3年前從巴克萊銀行的全職工作退休為止,一路走來不斷奮鬥打拼,從來不敢停。

謹慎個性與不怕行走在波濤洶湧中的能耐,與楊應超動盪的前半生有關。

雖然楊應超是「小留學生」,不過,其實他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楊父是韓國華僑,當年隻身來台求學、結婚成家;他為了孩子教育,選擇舉家移民美國,辛苦經營小餐館,不幸過勞早逝,後由楊母接手餐館撐起一個家。

「可能是因為國中就離鄉背井移民美國,父親在我大二就過世了,家裡又沒什麼背景,所以我一直有危機意識,從國中開始就在家裡的餐館打工存錢,除了上學,每周平均上班20個小時,從擦桌、端盤子、洗碗、做菜,到櫃檯收錢、帶位、接外賣,幾乎樣樣都來。因為知道父母親很辛苦,放棄台灣的一切,為的就是讓小孩在美國有更多的機會,所以我特別珍惜」。

靠著半工半讀,楊應超取得碩士學位,用自己的方式一路闖,曾放棄人人稱羨的IBM工作,也拒絕過高盛的邀請,還在香港97回歸前一年,選擇離開美國舒適圈來到亞洲。

當時,楊應超只花了5年時間,就從菜鳥分析師爬升到董事總經理,外資券商的薪資待遇優渥,但高壓、超時工作也成為生活日常,每天上班至少16個小時,周末也工作。

退休後放慢生活步調的楊應超,喜歡自己泡咖啡喝,為了確認自製的防彈咖啡比例正確,他特地到創始人戴夫阿斯普萊(Dave Asprey)位於加州的咖啡店朝聖。(圖/楊應超提供)

此外,頻繁出差也是工作的一部分,1996年之後的20年當中,楊應超在飯店度過上千晚,等於有3年多以飯店為家,全球飛行里程數飆破250萬英里,等於繞行地球100圈,或是5來回地球和月球。

期間,楊應超在2008年暫別分析師工作,轉入產業界,先後擔任港商大洋集團和陸商聯創集團財務長。2年後,他重返投資銀行,在野村證券和巴克萊銀行任職,直到2016年退休。

做過15份工作,曾經被炒魷魚,也曾經走過冤枉路,拒絕過高盛、史丹福等機會,楊應超希望藉由他的經驗,幫助讀者盡早達到財務自由。他認為開源比節流重要,找高薪的工作,可以提早達到財務自由的人生。

楊應超說,賺錢的人都是偷偷賺,高薪的工作都是默默進行,管理顧問公司、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創投基金等工作薪水高,分紅更可觀。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些高薪、高門檻、高競爭的工作,一切取決在個人,因為「如果學生沒準備好,老師來了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