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券鬧劇4/評估報告僅7頁還「無法評估效益」 經部害綠委「難背書」
記者:陳大智、吳婉瑜 | 2021-08-17 06:00
行政院拍板10月發放「振興五倍券」,國民黨集體至行政院大門口抗議,要求發現金。(圖/彭子桓攝)
對於行政院的五倍券政策「落漆」,一位民進黨資深立委助理不滿地指出,七月間,各委員辦公室都拿到一份經濟部的「振興三倍券執行成效評估報告」,但扣掉封面和目錄,竟只有七頁。「據我了解,行政部門明明提撥九十六萬元預算給中華經濟研究院和台灣經濟研究院,進行三倍券經濟效益評估,最後送至立法院的報告卻這麼敷衍,這要自家委員怎麼幫忙辯護?」
該資深助理也指出,這份評估報告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無法區分民眾「原本固定花費」和「拿到振興券後的額外花費」,「一般民眾原來就會固定採買生活用品,發放振興券是希望有額外的乘數效應,報告內容卻無法具體說明,難怪連審計部都說『振興券的千億經濟效益說法,沒有客觀資料』。」
針對五倍券的經濟效益,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預估,與馬政府時期的消費券差異不大。「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導致消費緊縮,隔年馬政府發給每人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根據中研院問卷調查指出,有超過七成被用於替代性消費,也就是民生方面的日常支出。」林祖嘉認為,振興的本質為「額外消費」,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放現金,可省去印製成本;若政府堅持發行振興券,可縮短使用期限為一個月,才能達到短期振興經濟的效果。
五倍券一團亂
2020年7月推出的「振興三倍券」,紙本面額為4張500元、5張200元;「數位三倍券」為任選行動支付、電子票證、信用卡,累積消費滿3,000元,可向政府領取2,000元。此次,「振興五倍券」規劃紙本券面額分別為3張1,000元、2張500元及5張200元。
不過,在去年三倍券的經驗中,因面額較大,小本經營的商家較難受惠,執政黨立委呼籲新增小面額,鍾佳濱建議1,000元可改為10張100元;江永昌則建議把200元換成100元面額;針對數位發放,林宜瑾指出,去年只有7%民眾選擇數位券,今年應有精進方案,提升數位券的比例;經濟部長王美花也提出「數位加碼」、「家戶綁定」等政策,一個家庭可用一個帳號,將所有家庭成員的五倍券集中在同一帳號,讓家庭消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