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飛斯 源於傳統 花蓮縣府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 舞動華美新創
| 2018-10-31 21:36
圖說-阿勒飛斯 源於傳統 花蓮縣府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 舞動華美新創
花蓮原民的歌舞,不論祭典或國內外的表演,都 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夏天「阿勒飛斯」的出現,樂舞、服裝、與故事情節貫穿全場的新創歌舞劇 ,更讓人驚豔。
全名「阿勒飛斯文化藝術團」,源於花蓮縣政府積極推行的「原住民族樂舞人才培育暨扶植團隊發展計畫」,意在發掘及培訓優秀的樂舞人才,汲取更多元的現代表演元素,為傳統原住民樂舞文化,注入更紮實豐厚的蘊含,創造得以留住人才的就業機會,全面提升與專業展演的實力,源於部落、走出台灣,躍上國際舞台。
計畫主持人葉芬菊,大學時期修習現代舞,任教於平和國中時期,曾帶領學生連續16屆獲得全國性舞蹈競賽優等殊榮,課餘積極拜訪部落蒐集傳統樂曲,向阿美族耆老學習傳統祭儀、吟唱、舞蹈,1988年於光榮部落組成「原鄉舞蹈團」,經常赴海外展演,近兩年在花蓮鯉魚潭的山水實境秀「奇萊傳說」,也由她統籌設計。
多元基礎訓練 啟迪創新思維
葉芬菊說,「阿勒飛斯」是阿美族語的老鷹,也象徵著勇士的精神,是優秀的、絕對的,以「阿勒飛斯」為名,就是希望原住民族樂舞能夠以傳統文化為根底,善用融合現代的創新思維,不拘泥於既定形式,不斷地自我超越,如老鷹般的高瞻遠眺,展翅飛向更廣闊的天際。培育計畫透過徵選方式,選出14位樂舞人才組成扶植團隊,另有60位原住民族高中職學生。葉芬菊說,受訓學員除歌唱和舞蹈技巧訓練外,課程還包括原住民樂舞通識課程、樂曲理論教學、基礎戲劇訓練、演技和舞台觀念啟迪,重新賦予原民歌舞豐美藝術生命。
詮釋部落史話 舞樂精緻亮眼
暑期展現培訓成果共6支全新舞碼,融入花蓮6大族群文化元素,其中主軸的「山海奇緣」為歌舞劇形式,劇情來自於水璉部落田野調查的神話故事,講述部落女子Duni(都妮)受到魔的詛咒,所到之處農作皆枯死,頭目不得已將Duni關進深山洞窟,Duni的媽媽憂心悲歌感動天神,指示頭目如何破除魔咒,拯救Duni與部落免於厄運。
舞台燈光音效眩目多變,歌樂或現場吟唱、或以音響放送,舞者的服裝由在地設計師與輔大織品系合作完成,如代表耕作的手袖、寬版AB褲,因應劇情也反應傳統,舞樂隨著劇情起伏,無論在聯合豐年節、鳳林、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或七星潭賞星廣場,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花蓮縣府原民處處長陳建村肯定阿勒飛斯的努力成果,跳脫以往排舞或圈舞形式,讓觀眾耳目一新,為原民樂舞開創層次更豐富的藝術生命。
宏觀多元整合 提升展演格局
創新思維編排的精彩演出,「山海奇緣」或是融入街舞元素的「翼‧舞融」,無可避免地也受到若干質疑。
葉芬菊說,傳統樂舞永遠不能丟,要在各個部落裡,透過耆老、頭目的引領,更賣力地繼續深耕、傳承。然而,文化不能原地踏步,阿勒飛斯並不是要挑戰傳統,而是在做原住民族樂舞「舞台藝術表演形式」的開創,從部落汲取養分,將文化以舞台該有的審美、格局去述說呈現,「山海奇緣」就是如此,而「翼」也是希望加入年輕世代語彙,讓我們放下成見、敞開心胸,面對傳統與現代的衝擊,思考如何取得平衡融合。
花蓮各族群都有很棒的舞蹈人才與老師,每個部落又有其傳統形式,葉芬菊說,光是勇士舞就各不相同,老師教舞時的擺手、擺頭動作也都各有各的樣,阿勒飛斯以舞台展演的高度著眼,同時也希望能夠「異中求同」進行各團體演出型態細節的整合,更期望能夠建立一套學術化系統性的教學教材,將各族群的樂舞菁華淬鍊提升。
原民處處長陳建村表示,「原住民族樂舞人才培育暨扶植團隊發展計畫」希望培養出一支能代表花蓮、代表台灣原住民最棒的樂舞團隊。葉芬菊說,為了達到此目標,阿勒飛斯將持續以培養專業、宏觀、多元、開創性的人才與創作演出實力,讓部落傳統樂舞的質樸靈魂,透過舞台藝術表演形式,化為傳達文化內涵、撼動人心的舞碼,為原鄉年輕樂舞世代找到一個永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