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CPTPP兩面刃3/官員提「轉型三可能」 最壞恐爆裁員潮

國產車龍頭和泰汽車積極轉型以移動服務為主,腳步甚至比母廠豐田汽車還快。(圖/報系資料照)

一旦台灣加入CPTPP成功,只要日系品牌車廠將一小部分車款改為進口,就會壓縮到原已辛苦的國產車生存空間,因為除了納智捷為自有品牌外,台灣汽車產業多與日系車廠合作,包括和泰集團與TOYOTA、裕隆集團與NISSAN、三菱集團與MITSUBISHI等。多位立委及官員迫切地說,「轉型,要快!」

是否會立即壓縮到國產車生存空間?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副執行長李淳告訴記者,「要看車廠與日系母廠間的合作關係,以及母廠企業的區域布局決策。」例如,TOYOTA最受歡迎的休旅車RAV4並未在台灣生產,而是以進口車身分在台販售,當初就是原廠的考量。

「不管有沒有加入CPTPP,台灣汽車產業都會面臨轉型問題。」立委張其祿急切地說,「電動車時代已來臨,CPTPP只是強迫車商必須更快面對。」至於該如何轉型,經濟部工業局的官員私下建議,依照談判的結果,各家車廠的轉型可能朝幾個方向進行。

第一種可能,若母廠決定不再合作國產,改為進口車代理商。事實上,自從台灣2002年加入WTO,進口車關稅由30%降低至17.5%,並同步解除進口配額至今,已有SUZUKI、MAZDA等車廠陸續由部分國產改為全部進口。這些車廠因為進口成本降低,定價與國產車拉近,打著「進口車國產價」的行銷策略,這幾年都有不錯的成績。但這樣一來,勢必會大量裁減原先生產線的員工,是最不樂見的局面。

第二條路,與母廠關係好的業者,也可積極向母廠爭取整車外銷的可能。因為加入CPTPP後,其他會員國同樣也必須降低汽車進口關稅,若台灣生產的汽車能比其他國家具有品質及價格的優勢,反而是一條更寬廣的大路。

台灣一直都有小量的整車出口,未來轉型可憑借品質與價格優勢,向母廠爭取外銷更多國家。(圖/報系資料照)

再來就是與電子大廠合作,全面轉型生產電動車,鴻海與裕隆兩大集團合作就是一個例子。該官員表示,全球電動車的主要供應鏈,有很多就在台灣,但關鍵是一定要快,「如果沒有辦法在五年內成功轉型,並生產出電動車,未來的競爭對手將會更多更強。」

傳統車廠與科技大廠合作生產電動車也是未來趨勢,圖為鴻海與裕隆兩大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所生產電動車最新的測試照,預計在10月18日的鴻海科技日上正式公佈。(圖/鴻華先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