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大戰3/工總搶回碳定價話語權 排碳大戶硬是做了兩份問卷調查
記者:李蕙璇 | 2021-11-23 06:00
綠色和平認為排碳大戶再也不能成為拖延藉口,政府不該成為企業減碳最大障礙。(圖/綠色和平提供)
面臨歐盟2023年課徵「碳關稅」,我國將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因應,估計288家年排放量逾2.5萬噸排碳大戶業者將受影響。而究竟碳費如何徵收,目前有兩大組織的版本現正角力中。
這場角力從今年4月登場。今年4月20日世界地球日前兩天,綠色和平在環保署前公開呼籲「終結碳汙染,有效碳定價」,7月出版「有效碳定價解盲手冊」,以世界多國的政策措施來支持「台灣碳費應每噸徵收10美元」主張。
到底每噸碳費應徵收多少?成本與減碳成效能否平衡?綠色和平主張看看「碳定價的先驅」-瑞典,從1990年代每噸26美元(約新臺幣730 元)起價發展到2020年時每噸126美元(約新臺幣3,530元),預計瑞典在2045年前可達到淨零排放。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說,「瑞典做為全世界碳定價最高的國家,GDP不僅沒有下降,還是歐盟前段班,從 1990年至2017年間增長78%,亮眼表現可歸功於政府大量投資綠能產業、改善建築空調系統與基礎交通設施,將全國的能源效率大幅提升所致。」也就是說,瑞典政府徵收高額碳費用來提升能源效率。
據此,綠色和平9月間完成《2021台灣排碳大戶碳定價意向調查》,106家進行,有效回卷33家,「七成排碳大戶,認為合理碳費10美元/噸以上」。
工總7月也開始出聲,在「2021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對政府政策的建言」中,以12頁篇幅說明「能源暨環境政策」,就「碳費」徵收僅對製造業、電力業,未包含所有產業,且其他產業也只有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的業者才須繳交碳費,顯然「不符合公平原則」,此外「新加坡於2019年開始徵收碳稅,初始每公噸約新台幣100元,適用於所有行業,不與豁免。」
而在綠色和平提出碳費10美元問卷調查結果的同時,工總也在10月26日至11月15日進行更大規模的產業調查,「47%企業認為碳費每噸新台幣100元(約3.6美元)最為合理」。
工總提到,「碳費費率訂定業者呈現分歧」「多數製造業認為『碳交易』才是降低碳排的最佳方式,並搭配總量管制推動」,此外政府目前關於碳中和/淨零排放等進程緩慢,此外「碳費先行」、「針對電力業及290家排碳大戶先行開徵」與產業想法落差大,並要求政府推動碳費之際須同步建立碳交易等制度,且徵詢產業看法。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向記者表示,「若台灣碳費收太少,減碳壓力小,失去效果;反觀若徵收碳費多,增加企業成本」「企業不會反對碳費等碳中和政策,這是世界潮流與必要重視的氣候變遷,但企業希望看到政府能先提出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降低大家的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