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焦點

治安破網1/顧公投不理治安? 專家:年節前民眾會更不安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新北市長侯友宜陪同下視察警方破獲大宗毒品案,展現對治安的關注。(圖/趙世勳攝)

全台各地街頭近來紛傳棍棒齊揚的聚眾鬥毆事件,搞得民眾人心惶惶,深怕自己隨時成為社會事件主角,立委認為執政當局持續把公投等公眾議題操作成政黨對立,造成台灣內部族群衝突,撕裂彼此情感,人心浮動間接拖垮治安穩定;法界人士提醒愈接近農曆新年的時候,「治安直接相關案類」的罪犯發生率明顯升高,政府有責任維持於恐懼的社會環境。

近一個月來,不論是在KTV內或是街頭上到處可見持棍棒追逐鬥毆事件,民眾處在這股暴力氛圍中驚惶不已,許多民眾質疑執政黨只顧公投、無心治安。11月23日,行政院長蘇貞昌主持行政院治安會報時特別指出,近期發生的街頭暴力、糾眾傷人事件引發社會不安,要求檢警提高「聚眾鬥毆」案件的起訴率,達成法律保護社會秩序的目的,不讓街頭傷人事件一再發生。

宋姓男大生擦撞瑪莎拉蒂後遭毆昏迷,警方一度將嫌犯放走,經檢方核發拘票後帶回7名涉案人偵辦。(圖/報系資料照)

蘇貞昌的話才剛說完, 12月2日深夜,台北市中山區一條巷弄內又發生多人持械打群架,警方抵達時,現場一群人還在持刀棍互相鬥毆,其中2人腹部遭刺、1人手部被劃傷,分明不把政府部門的「提醒」當一回事,警方帶回鬧事者後,依「聚眾鬥毆」、「傷害」等罪嫌送辦。

前中央警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律師劉耀明指出,根據研究過年前的犯罪率有攀高趨勢,進一步分析犯案族群年齡層則是下降,可能與過年前學校放寒假,年輕人常相約出去玩,再加上酒精催化,所以每年在這段期間聚眾鬥毆的案件確實上升的趨勢,一直到了春節到來,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與家人相聚,相關的犯罪才又下降。

法律學者劉耀明說,過年前學校放寒假,年輕人常相約出去玩,再加上喝酒,容易發生聚眾鬥毆事件。(圖/中時資料庫、記者方萬民攝、CTWANT合成圖)

根據刑事局統計資料顯示,檢視每年年底11、12月時,「治安直接相關案類」發生件數都呈上升趨勢,以去年為例,2020年10月的治安案件發生件數為5593件,到了11月上升為6915件、12月是7332件,到了今(2021)年1月則是6651件,今年農曆新年是2月10日,該月份的刑案件數才又下降到5006件;2018和2019年在11、12月間犯罪案件同樣升,犯罪數都是在春節期間回落。所謂「治安直接相關案類」泛指暴力犯罪、竊盜、一般傷害、一般恐嚇取財及詐欺等。

自從11月7日宋姓大學生遭3名「超跑惡少」打成重傷後,台灣各地接連發生多起群聚鬥毆事件;11月17日,高雄市1名李姓女子騎機車時,因和另外1輛轎車靠得太近、多看了對方幾眼,遭轎車上4名男子當街圍毆;11月20日清晨,台北市忠孝東路錢櫃有14名黑衣人衝進包廂內,和包廂內正在歡唱的另外一群人互毆。

立委張其祿說,犯罪因素很複雜,但和經濟絕對脫不了關係,警政署在後端處理治安問題,只是治標不治本,社會安全網更重要的是前端社會經濟和貧富差距等因素。「有錢人有管道可以避稅,收入超過二百萬的大戶,一毛錢所得稅竟然都不用繳。」他指出,我國的稅制沒有發揮財富重新分配的功能,不但累進沒有做得很好、甚至是累退的現象,導致稅後的貧富差距更大,最有錢與最窮的20等分家庭收入竟然相差130倍,也是造成治安不佳的原因之一。

「政治仇恨和歧視,都會助長暴力犯罪。」張其祿說,國外有不少仇恨犯罪來自種族、宗教歧視,台灣則是來自不同的政治立場,例如民進黨一直以來猛打「仇中牌」,這次的公投動員行動中,只要不同意見的人就被貼成是中共同路人,形成仇恨對立。最近他出去宣講公投理念的時候,就曾遭到不同理念的人嗆聲,這就是政治仇恨造成犯罪的實例,有時候這種仇恨還會造成人身危險,從選舉的時候有人要穿防彈衣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