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爆點/置中名導威斯安德森《法蘭西特派週報》 一封寫給紙本媒體和記者的情書
作者:菜記士多 | 2021-12-10 06:00
此片導演名導威斯安德森是以置中構圖聞名的鬼才。(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以置中構圖聞名的鬼才名導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第10部作品《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原訂於去年上映,受到疫情攪局,延到今年才在坎城影展進行世界首映,年底終於在大銀幕與觀眾相見。這是一部充滿感情,致敬紙本時代浪漫的影像情書,靈感來自紐約的傳奇媒體《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為什麼要拍《法蘭西特派週報》?「第一個理由,我想創作一系列的短故事。」威斯安德森在受訪時說,「第二個理由,我一直都想拍一部關於《紐約客》的電影。」
創立於1925年的《紐約客》時常以插畫作為封面,內容涵蓋小說、新聞、社會評論、深度專題、人物訪問、漫畫、詩歌、文學評論和主題報導等等,以優秀高品質的文章,以及嚴謹查證的編輯團隊著名。《紐約客》不走溫馨或說教路線,而是以幽默聰明的口吻作為雜誌基調,且時常帶有諷刺的立場,創立將近100年,經歷幾度媒體革命仍然屹立不搖,時至今日,仍然是紐約甚至全美最具代表性的媒體之一。
威斯安德森在讀11年級時,初次接觸到《紐約客》,就此一頭深深栽進這本雜誌的魅力之中。他自敘在德州奧斯汀就讀大學期間,常把自己埋進圖書館中如同寶庫般的《紐約客》舊書刊堆裡,甚至還在雜誌裡找到J.D.沙林傑或楚門·卡波提等小說名家從未被集結成書的短篇小說,撥開灰塵覆蓋的雜誌扉頁,年輕的威斯得以與作家塵封的靈魂相遇。在影視作品越發朝向科技、視覺效果與磅礴場景推進的今時今日,威斯安德森想回到僅僅靠著文字與插畫,便能夠創造出廣闊世界觀的時代。成長期吸收了大量《紐約客》養分,是以威斯安德森的創作觀點與基調始終充滿文學性,而終於透過《法蘭西特派週報》,他得以用標誌性的影像與音樂來創造文字,展現他對紙本、報導者和編輯者的感謝及致意。
除了風格獨具的美術及攝影美學,威斯安德森作品中另一個看點,絕對是華麗的金獎演員群。集結過去9部電影裡的大部分演員一同參演,《法蘭西特派週報》演員一字排開星光閃閃,包括老面孔金球獎影帝比爾莫瑞、奧斯卡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威尼斯影后蒂妲絲雲頓、奧斯卡影帝安卓亞布洛迪、金棕櫚得主蕾雅瑟杜、金球獎影后瑟夏羅南,以及歐文威爾森等等固定班底,新生代小生代表《沙丘》「甜茶」提摩西夏勒梅,坎城影帝班尼西歐戴托羅也是首次出現的新面孔。
電影以座落在法國小鎮的虛構美國刊物《法蘭西特派週報》創辦人過世,雜誌推出最後一期作為開頭,以短篇影像形式,陸續展現了雜誌中每個精彩的專題報導、人物側寫、詩或宣言,以及產出這些報導的記者們。由比爾·墨瑞飾演的雜誌創辦人,便是《紐約客》創辦人Harold Ross的角色投射——幽默語調、極度尊重記者及創作者、以插畫做為雜誌封面,以及對文字內容查證的嚴格要求等等,那是當文字創作者仍站得挺挺的,底氣與風骨並存的時代,而這些都是為《紐約客》立下往後業界標竿的重要價值。
《法蘭西特派週報》是一部威斯安德森獻給紙本時代的悼念和情書,充滿感情、叨叨絮絮,彷彿朗讀文章一般,以古典又漂亮的文字為旁白,影像在黑白與彩色之間穿梭,夾雜大量與主視覺插畫同樣風格的動畫,甚至以靜態的構圖拍攝,像是雜誌凝結了決定性一刻的新聞攝影。短篇小說般的影像,一篇閱讀過一篇,電影結束在眾人對總編輯的悼念詞,威斯安德森在片尾列上了長長的感謝名單,感謝啟發他創作靈感的報導者與編輯們,而我們與主角們一起走完了整本雜誌的編輯流程,也像與創造《法蘭西特派週報》背後美麗的靈魂們說再見。
有別於前兩部作品《布達佩斯大飯店》及《犬之島》的輕鬆詼諧風格,《法蘭西特派週報》作為送給他自己和影迷的第10部作品,敘事看似輕巧,實則份量感十足。這是威斯安德森的精品之作,也是隆重而華麗的致敬。在眾人高唱紙本已死、文字已死的時代,威斯安德森正是以他的方式,藉由充滿個人情感的《法蘭西特派週報》來向那個美好、純粹而浪漫的時代,致上滿滿的感謝,以及告別。
《法蘭西特派週報》12/10上映。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