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生態保護情報】許樹坤院長根據科學理論推定水流強有利藻礁生存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表示,無論藻礁還是珊瑚礁,形成的地方都需要礫石,兩者的成長過程就是在搶地盤,而藻礁可以成長在環境較差的情況,但如果被泥沙覆蓋可能會逐漸死亡。

將在12月18日舉行的四大公投首次將生態保護議題納入,近幾年爭議最大的就是位在桃園外海的三接站(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在2018年環評通過後,環團為了保護當地的藻礁不斷與政府溝通,而三接案對於藻礁的影響究竟是什麼?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表示,無論藻礁還是珊瑚礁,形成的地方都需要礫石,兩者的成長過程就是在搶地盤,而藻礁可以成長在環境較差的情況,但如果被泥沙覆蓋可能會逐漸死亡。實際上,全世界的藻礁都差不多在8,000年以前才大量發展。

而在什麼情況下,藻礁會大量死亡?許樹坤指出短期來說大量泥沙覆蓋,就會讓藻礁死亡。長期來看,在目前極端氣候下,海平面以每年0.3公分上升,藻礁則是以每年0.1公分的速度成長,如果把時間拉長,藻礁遲早都會滅絕。

而桃園海岸的藻礁分佈,最外圍的深度平均在18公尺,極限在25公尺,而在近岸端的礁體最厚大概5公尺,最薄大概1公尺多,

對於三接再外推的方案,許樹坤認為,以學者角度來看,最早期的基樁就落在礫石上是毫無疑問的。但畢竟是早期做的,目前已經外推455公尺,大家最該關心的應該是堤防的部分。

那個堤防已經座落在水深25至30米之間,大部分已經是在泥沙中,許樹坤表示:「在我來看傷害已經降低很多了,但如果要把以前基樁拆除的話,很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二次破壞。」

對於保育大潭藻礁的建議,許樹坤坦言,在沒有破壞的情況下,目前的外推方案會讓堤防間的水流速加快,前面提到藻礁怕的是泥沙覆蓋,但水流加快就會把泥沙帶走,對於藻礁反而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