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最新

哈薩克小鎮變「核爆天堂」 每年都有畸形兒出生被當白老鼠觀察

前蘇聯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進行至少456次核爆實驗。(圖∕美聯社)

前蘇聯時期的車諾比事件與日本福島核災,至今仍讓許多居民有家歸不得,但有些人從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高輻射劑量的故鄉中,造成他們飽受輻射摧殘的原因並非核電廠事故,而是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瘋狂的核武實驗所致,當局甚至把居民當成實驗室裡的白老鼠,透過他們觀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據《太陽報》報導,在信奉原子彈萬能論的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在追求更大「當量」(yield)的核子武器,藉此嚇阻對手或在戰爭時瞬間將敵國化為焦土。但真正付出代價的,卻是自然環境與測試地居民的健康,美國1946年至1958年在馬紹爾群島進行多達67次核試驗,導致當地土壤與飲水至今仍殘留高劑量輻射,受害最嚴重地區的居民,至今仍無法重回家園。

但與前蘇聯在現今哈薩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Semipalatinsk Test Site)的行為相比,美國只能算是小兒科。從1949年引爆第一顆核武器,到1989年進行最後一次核試驗,這片被稱為多邊形(Polygon)的地區,承受高達456枚核武器試爆的衝擊,其中有超過100枚在空中引爆,最近的爆炸距離城鎮只有約145公里,其結果除了作物、飲水與土壤都充滿輻射外,每年都有許多畸形兒出生,但當地居民對輻射的認知依然相當匱乏。

當地每年都有畸形兒出生。(組合圖∕翻攝自太陽報)

根據聯合國調查發現,主要以放牧維生的居民,每天從水與肉品中吸收大量輻射,但政府卻未在當地設立警語和提供相關教育,一名礦工曾透露,他們上工前都會喝一杯伏特加當作「保護措施」,當地耆老更說,前蘇聯進行核試驗後,曾命令他們待在城鎮內,耆老認為當局要求他們不准離開的原因,是想觀察輻射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該地目前仍有上千位居民生活,除畸形外,許多人都患有癌症、不孕症和機率異常高的心血管疾病。

墨爾本大學諾薩爾全球健康研究所(Nossal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副教授拉夫(Tilman Ruff)指出,冷戰時期核子試爆的危害將影響人類上千年,在已知2千多次的全球核武試驗後,總計在全球各個角落散落相當於「數萬顆福島原爆」的放射性沉降物,拉夫估計全世界將有超過250萬人死於核爆誘發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