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專欄

大老闆書單/無關英雄的《詩經》 講秩序的《論語》遇上自然的《老莊》

中國文學是從《詩經》開始,而當講倫理秩序的儒家遇上自然無為的道家,碰撞出哲學史上難得的高度。(圖/翻攝自誠品線上網站、CTWANT合成)

不同於西方的文明,中國文學是從《詩經》開始,詠唱的是庶民和日常的生活,跟英雄無關。《詩經》是一本蒐錄周朝以後的詩歌的書籍,大約在西元前10-7世紀編成,總共有305首。裡頭所收錄的作品,多半作者都沒有名字,內容多半是日常生活的心聲,有愛情、有慾望、也有哀愁。它的文字非常優美,後來成為孔子編纂的『五經』之一。

《論語》是故事、俗語和問題回答的合輯。孔子和蘇格拉底、耶穌一樣,自己沒有寫文章,都是他們口述的被後人所記錄下來。一般認為論語是在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75-221年之間所編輯,直到漢朝時(西元前260年~西元220年)才成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形式。

孔子的講學,以人與人之間的階層關係為中心,並按天、地、君、親、師的順序排列,強調的是道德行為規範和社會責任。他的倫理道德並不以承諾給個人在人間與上天的回報為基礎,而是以一般民眾的福祉為念。

老子和他的信徒莊子則創立了一套新的哲學思想,某種程度上和孔子是相反的。老子的《道德經》跟《論語》的時間差不多,大約是西元前4世紀撰寫的,其中可分兩大部分,1~37章講的是「道」,38~81章探討的是「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道」事實上是不可用言語解釋的,它是所有存在的源起和理想,它是看不到的但也不是超凡的,有力量但是不張揚的。道是所有事物的根源,它非常像是印度《奧義書(Upanishads)》的婆羅門理念(Brahman),它幾乎和所有的事都有關,能量、時間、空間、存在、非存在,以及所有存在或超越這個宇宙的事物。

莊子主張人的思想應該超脫政治、權威和傳統的思考模式。他的信念是,語言並非是事實最正確的反映工具,我們所知道的事是根據語言和我們自己觀點早就定義好的分類及限制。我們不應受到這些限定觀念和訓練的束縛。他所推崇的英雄多半是靠雙眼和巧手從事技藝的工匠,而不是靠文字。

《莊子》這本書大約在西元前4世紀寫成,它既是文學作品,也是哲學思想。書中的「道」也教導我們要超脫生死,因為所有事物不過是個過程,最後終將會回歸單一的結果。所以莊子交待他的門生,在他死後要把他的屍體拋棄。在他之前所有的文學著作中,這種對死亡的看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儒家思想講求的是階層、秩序、服從、道德觀念以及社會責任;道家思想則非常接近現代的價值觀,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不執著傳統和順乎自然。然而,早期西方文學寫的多半是悲劇英雄的失敗故事,他們一直努力想改變宇宙及自然,以成就自己的榮譽和自我的需求。在另一方面,早期中國文學並不推崇英雄,談的反而是泛宇宙的觀念。它認為宇宙間有一些更大的力量在帶領著我們,也建議我們必須和這些力量合作。

作者/張安平 台泥企業團董事長。為嘉新水泥創辦人張敏鈺的三子,14歲赴美讀書,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紐約大學完成國際金融與管理碩士學位,娶和信集團創辦人辜振甫么女辜懷如為妻,先後在和信集團、台泥及嘉泥等家族事業擔任要職,事業版圖橫跨水泥、媒體、飯店及電池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