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傻好天真!5成民眾自認懷孕容易 醫揭殘酷真相「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
記者:張雅淳 | 2022-03-22 20:40
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但仍有近半數備孕民眾不認為這類警訊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放任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圖/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今日(22)於兩大醫學會聯合舉辦的記者會,公布台灣首份針對不孕家庭的大型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超出WHO定義的1年不孕標準判定期將近2倍的時間,顯見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存在拖延傾向。
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憂心表示,從調查來看,對「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對自身看不見的生殖能力的過度自信」與「對求助生殖醫學的優先次序的誤解」,是三大拖延主因。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務實面對國人初婚年齡已延後到30歲,且男女性的生殖機能隨年齡往下降、不可逆的事實,人生藍圖中有成家求子計畫者,生育知識不足或偏差恐造成備孕求子行動失策而繞遠路、浪費時間。
吳昭軍署長則強調,自去(110)年7月擴大不孕症補助起已看見初步成效,截至今年3月19日已有超過3萬件申請、近2萬件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擴大補助後半年治療人次即成長7成,呼籲民眾除了應提前建立好育齡知識、科學備孕外,也可善用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助好孕。
嘗試自然懷孕是多數求子民眾的第一直覺。然而根據台灣生殖醫學會與台灣輝凌藥品共同調查發現,有5成民眾認為,男女性在排卵期進行無避孕措施性行為,懷孕率超過50%。何信頤醫師戳破民眾對於年齡與自然懷孕率的極度美好想像,強調「以30歲健康女性來說,每月自然懷孕率剩20%,到了40歲僅剩5%,民眾的認知差很大!」
張帆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夫妻是要到完全認知不可能自然懷孕時,才要求助生殖醫學,其實都太晚了。因女性卵巢功能與男性精子品質在30歲之後都是逐年下降,自然懷孕率下滑是自然的,即便採用生殖技術,40歲後的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30歲時的1/2,對於自然懷孕率的錯誤認知恐造成夫妻在求子行動方針的誤判,也錯失求助生殖醫學幫助夫妻雙方提高懷孕率的最佳良機。張帆醫師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更要對懷孕率有正確的認知,不拖延開始科學求子計畫。」
超過9成備孕民眾認為若身體健康,生育能力自然就會好。調查顯示高達8成民眾認為性行為品質會應響到生育能力,以為夠硬、夠久、有射精就會生 。此外,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文獻證實內分泌失調恐伴隨排卵失敗與無月經症,恐進一步增加不孕的風險,但仍有近半數備孕民眾不認為這類警訊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放任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
何信頤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先生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拖延很久才願意檢查,才發現是精子出問題。張帆醫師說明,從受精到著床懷孕是一連串複雜且精密的過程,想要順利求子,需要夫妻同時具備高品質的精卵子、暢通的輸卵管、良好卵巢環境、正常的荷爾蒙分泌運作等要件,但這些成功要件都不是肉眼看得見或自我感覺即可掌握,且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多,造成的婦科問題與精卵狀況也多,都是不孕風險。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39歲女性每4人就有1人不孕,比例25%,40-44歲每3人就有1位不孕女性,比例30% 。張帆醫師表示,台灣不孕症盛行率10%-15%,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與台灣常見的糖尿病與消化性潰瘍盛行率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及早借助醫學手段檢查、找出卡關之處相當重要。
台灣生殖醫學技術領先全球,然而調查發現,民眾常見的備孕方式如調整生活作息(72%)、中醫調養(39%)、拜拜(34%),以及金鏟子等傳統信仰求子物品(27%)相比,僅16%備孕民眾會尋求專業生殖醫學協助。此外,調查也發現,許多夫妻在被診斷不孕症之前,平均花了1.2年嘗試民俗療法,何信頤醫師指出,造成不孕症的危險因子,諸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精卵品質問題等,都不是非醫學手段可以解決的,在未能掌握自身生殖狀況前,就埋頭備孕恐耗費無謂的精力與寶貴的、隨年齡下滑的懷孕率資本。
張帆醫師表示,懷孕是相當複雜的科學過程,所以更應該科學性的處理、理性精準的備孕,夫妻只要有求子的念頭,「最重要、最正確的第一步是先透過專業生殖醫學進行檢查與評估,掌握自身的生殖相關功能的狀況」,接下來不管是要制定自然懷孕或人工生殖計畫才不會失準,次要才是在醫師的建議下採用非科學的方式作為其他身心理狀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