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覺醒》劉必榮:謙卑勿成口號 政治貴在妥協
| 2018-07-11 20:06
圖說-《無色覺醒》劉必榮:謙卑勿成口號 政治貴在妥協
在政治上,「謙卑」與「和解」一向是很重要的觀念,但很多民眾會發現,每次大選過後,勝選者總會說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讓人聽得很感動,結果,這裡的「謙卑」只不過是個口號。事實上,「謙卑」可能是個心態、是個技巧,但它絕對不是個口號。
台灣民眾常會發現,每當選後,勝選的政黨總會說要做「全民政府」,希望全民要團結一致。敗選的政黨,也總會說某年後我們將會「卷土重來」。結果,民眾發現全民都掉進了「選舉再選舉」的無盡迴圈裡,而民主,在台灣則不斷被化約,到了後來,民主只剩下了選舉。這也讓人常常會想:到底什麼時候,政治人物能夠真正做點事情、真正的治國,而非無止盡地選舉。
少要一點 成就多一點
美國第40任總統雷根,被譽為是近代最偉大的溝通家。當被問及為何能在任內成就許多政績?雷根幕僚長James Baker Ⅲ直指,那是因為雷根只追求80分。為什麼呢?因為,在政治上,當一方拿了100分,就代表他的對手拿了0分。追求80分的雷根,由於留了20分的餘地,即使有人反對他,也不會太過激烈。
後來歷任美國重要官員談及雷根時,都認為他的成功,來自於他「少要一點,成就多一點」的哲學。在政治上,追求全贏者,想要同時追求團結,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研究政治,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或者說是一門「讓事情成為可能」的藝術,而為了事情成為可能,懂得談判就很重要。
反觀台灣,執政的黨派往往拒絕「妥協」、拒絕「談判」,自認勝選代表著民眾的付託,然後假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報復之實。事實上,民眾對於政黨輪替的想法很簡單,因為不滿原本的執政黨,才希望新的執政黨可以「Do something」,做點實績出來。但執政黨的心思,卻僅放在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非民眾的需求,自然受到反對黨的強烈反彈。結果則是「一事無成」。
要改善這樣的現況,首先是執政黨內各派系需要「妥協」,執政者需要透過談判、透過「換」,去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在此之前,執政者要懂得「抓大放小」,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政策才會有層次,有層次之後,才可能妥協。
抓大放小 政策有層次
任何一個政府上台後,政策都一定有輕重緩急,所以執政者得先在黨內,抓大放小,形成一個黨內的集體共識後,才可能進一步與跟不同黨派、勢力,取得更大的共識,慢慢凝聚成一個整體,國家方能向前。
唯有如此,國家才能夠進步,民眾才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否則,執政者高喊的「謙卑」,到頭來民眾完全無感。每一任的政府,無論是哪個黨派執政,都該體認到,什麼叫做「謙卑」,政治不像賭局,追求贏者全拿的結果,就是激化對立,無論是政黨之間的對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對立,還是既得利益者與被剝削者的對立。
政治人物都該學會,將妥協內化成基因、文化與習慣,如此一來,台灣才能在政黨政治的良性發展下,持續邁步向前。(劉必榮)
作者/劉必榮 政治學學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專長為國際政治、國際衝突與談判理論。曾任中國時報總主筆、中華民國行政院顧問,以及多家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節目製作人、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