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英媒警告台灣抗疫「2點缺陷」 恐有大量死亡病例出現可能

英國媒體引述專家示警,台灣疫苗接種率不佳,恐怕會有大量死亡案例。(圖/方萬民攝)

台灣本土疫情近期爆發,每日新增確診數從數百迅速上升到數萬水準,雖然由於Omicron病例多為輕症,指揮中心因此決定緩步走向「與病毒共存」道路,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且「疫苗接種率未盡理想」,台灣恐怕會有「大量死亡案例出現」。

台灣過去以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以及長時間隔離達到「+0」佳績,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6日報導指出,台灣面對Omicron病毒,決定走上與中國不一樣的道路,轉而將目光投向韓國和新加坡,想走向減少防疫限制,同時保持較低的因疫死亡率,不過專家警告,在短短幾週內,台灣每日新增數從數百例上升到數萬例,而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加上疫苗接種率不理想,台灣恐怕「在夏天以前引發前所未有的死亡率」。

報導引述計算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W. Nelson )的說法,台灣目前單日確診數每天以15%至20%的速度成長,最高可能達到每日20萬人確診高峰,而台灣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還有15%的人口目前未接種疫苗,其中有21%的75歲以上族群,由於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拒絕接種疫苗。

根據《天下雜誌》上個月分析,如果台灣的疫苗接種率持續沒有上升,大約會有2.2萬名老年人因此死亡,這是根據香港的死亡率計算得出的數字。

「我認為台灣在一些事情上做得對,而在一些事情上做的比較差」,倪誠志指出,使用清零策略對抗Omicron並不可行,上海就是證明,台灣因此走上開放戰略,衛福部因此將入境隔離時間縮短至7天,不過「台灣解封太快同時未能提前告知民眾他們為此做了什麼準備」,因此給人「邊做邊改」的感覺,反而造成許多困惑,倪誠志表示「我認為就戰略而言,這不是明智之舉」。

倪誠志同時指出,台灣的檢測能力已經被推到極限,「檢測能力正在被超越,醫院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不堪重負的跡象。我認為這意味著可能導致很多人不幸死亡」。

報導接著引述台大公衛學系陳昌全教授說法,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政策有2個主要缺陷,其一就是未能為12歲以下兒童準備足夠的輝瑞BNT疫苗;儘管台灣已經在上個月批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採取與英國、歐盟相似標準,但由於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對此作法感到猶豫,也讓許多台灣的父母對莫德納疫苗失去信心。

其次,與新加坡不同,台灣並未及時提供民眾「醫療初級保健」能力,也沒有讓公眾做好足夠的自我隔離和在家自我治療的準備,相反地,新加坡從去年夏天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就開始轉變提前做了很多基礎工作,譬如為留在家中的人們提供適當和及時的遠程醫療諮詢、視訊看診等,通過此措施,新加坡得以保持重症監護能力,同時也「沒有兒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