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穎預警「醫療崩潰居隔可延長」 陳時中:沒有防疫措施零風險
編輯:吳哲宜 | 2022-05-12 15:11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醫師。(資料照/指揮中心提供)
今(12日)新增65385例本土確診個案,顯示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不過指揮中心正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引起專家擔憂依此確診數上升趨勢,到疫情高峰時醫院恐怕不堪負荷;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在民進黨中常會就指出,如果醫療量能不堪過載,到時可以將居隔政策3+4再進行修正,或許應考慮回到「10+7」。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會根據疫情規劃一步步做好,他也稱「任何措施都有潛在風險」,居隔可以維持14天,但如此一來對社會經濟影響太大。
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昨(11日)受邀到民進黨中常會就「新冠病毒防疫」進行專案報告;會中他指出,此波疫情高峰預估會在5月下旬到6月初,目前高峰還未到,如果到時單日確診人數太多,導致醫療量能不堪負荷,必須考慮是否重新縮緊防疫政策,譬如目前的居隔天數縮短為「3+4」,或許需回到「10+7」。
事後他於臉書發文補充說明,他認為如果疫情太過嚴峻,「可以考慮加嚴防疫規定」,例如改回10+7,但不一定是10+7,也可以是5+7或7+7,或是改變其他規定;他強調他的說法是為防止醫療量能崩盤,也不一定要改變居隔規定,「而現在醫療並沒有崩盤」。
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防疫記者會時回應指出,會根據疫情規模一步步的做好防疫,目前的防疫工作主要朝減少人工化、增加資訊化方向進行,防疫效率也會比較好,對醫療量能的控制也會比較有幫助。
針對居隔天數部分,陳時中強調,任何措施都有潛在風險,指示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居隔天數可以維持14天,但對社會影響很大,或是像上海封城,對社會影響更大,這都是互相比較風險大小和利弊得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