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挽救晚期癌患生機 病友盼納入健保「更早有效治療」
記者:張雅淳 | 2022-05-20 17:21
臺灣病友聯盟舉辦「精準健康與創新醫療趨勢座談會」,希望政府能重視癌症基因檢測與免疫治療,盡速納入健保。(圖/臺灣病友聯盟提供)
隨著新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新型態的治療方式與檢測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如何應用戰勝疾病為病友關注重點。臺灣病友聯盟舉辦「精準健康與創新醫療趨勢座談會」,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等眾多病友團體共同與會討論癌症新醫療科技,會議也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副院長、長庚醫院張文震醫師等專家於會中分享癌症治療新趨勢。民間病友團體共同呼籲,盼癌症基因檢測與免疫合併療法應儘速納入健保,幫助癌友度過難關。
「以往癌症治療通常採用同一套療法,然而同種癌症,變異基因大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也應不一樣。」國衛院司徒惠康副院長在分享時表示,隨著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癌症已邁向個人化精準醫療。搭配癌症基因檢測,讓病友迅速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在治療上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
司徒惠康副院長認為,政府近年大力發展各項精準醫療計畫,期待透過創新精準醫療幫助病友。衛福部、國衛院、羅氏大藥廠三方去年合作「癌症精準醫療整合平台示範計畫」是首要模範,也是目前的國家精準醫療計畫中,唯一結合後端治療藥物,為癌症病友制定最精準的治療規劃。該計畫目前提供六大晚期癌症(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胰臟癌)的病友予以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並依基因檢測結果給予精準用藥。目前已有羅氏大藥廠、台灣默克集團與台灣中外製藥等藥廠相繼加入,已是成熟的生態系。符合資格的病友可洽詢合作醫院。
王正旭醫師認為除了精準醫療可為病友助力,其中「免疫療法」也是近幾年來病友抗癌的一大利器。他解釋道,所謂免疫治療就是活化病友本身的免疫系統,讓病友以自身免疫系統活化殺死癌細胞。國內臨床也常將免疫療法應用於肺癌、肝癌、頭頸癌、乳癌等適應症,王正旭醫師也強調,目前免疫藥品的適應症與給付存在一段距離,台灣的免疫療法長期受限於健保預算問題,不僅有給付名額限制,適應症範圍也與國際臨床指引有所落差,像肝癌目前就已被停止給付,目前多數可用藥的病患都已是狀況很差、二三線的病友,然而,此時病友免疫力、身體狀況較差,不見得適合做切片,治療效果就會有限,健保應在療效與病友健康之間思量預算衝擊,考量國際指引,讓癌友能夠在正確的時間使用到適合的藥物。
張文震醫師也表示,病人身上的癌症腫瘤具有異質性,需要仰賴不同的治療方式,免疫合併療法是趨勢,透過免疫藥物搭配標靶治療、化療等,治療反應率有機會提升1-3成以上,死亡的風險也夠減少一半,為病友帶來有意義的存活,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都將基因檢測與免疫治療以國家級政策來推動,台灣已落後2-3年,現在雖然有醫院提出相關治療申請,只可惜台灣健保都尚未給付,但是病患不能等,如能參考日、韓等先進國家的做法與經驗,將基因檢測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給付,有助於提升病友的存活率,同時帶動健康生技產業的發展。
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健保署放寬免疫合併療法給付條件,讓更多病友提早用藥、提升療效並帶來更好的生命價值,特別是國病肝癌,她表示,2019年台灣大學鄭安理教授在歐洲腫瘤醫學會上發表肝癌合併治療的研究,發現免疫合併療法可讓晚期肝癌的病患平均存活率多於2年,對病友來說是相當振奮的訊息,2021年底美國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也就把免疫合併治療列為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指引,只是3年過去國內健保一直無法給付,足見給付的速度與創新治療的成果仍有努力的空間。對此民間團體也積極協助病友仿照英國建立「癌症藥品基金」,透過額外的基金財源,加速癌症創新醫療給付,同時確保健保資源永續,增加病友用藥可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