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農求生2/政府不出牌爆保單亂象 農民怒指農委會「博歹筊」
記者:吳婉瑜 | 2022-06-01 06:00
台東釋迦合作社理事主席王志偉,與農民集結抗議成本型保險計算方式不公,種植相同面積、付出同樣成本的農民,每公頃理賠金額竟相差五倍以上。(圖/報系資料照)
因應中國大陸鳳梨釋迦輸入禁令,除了既有的「收入型」保險,農委會去年十月首度推出「成本型」保險,今年台東縣理賠金額高達上億元,不過計算方式卻惹出爭議,出現種植相同面積的農民,每公頃理賠金額相差超過五倍,也引發農業界的「保單之亂」。由於過去相關產業保險在每年4、5月之前就截止登記,今年卻遲遲未公布遊戲規則,農民不禁懷疑農委會該不會想「博歹筊」。
根據農委會「農糧產銷資訊整合平臺」統計,2017年釋迦外銷總量6675公噸,中國大陸佔6561公噸;2018年起,外銷產量翻倍成長達1.2萬公噸,中國大陸佔1.1萬公噸;2019年創新高,達1.47萬公噸,中國大陸佔1.41萬公噸;去年銷往中國大陸也有1.4萬公噸,足見中國大陸市場幾乎佔據我國鳳梨釋迦外銷九成以上,因此去年因應中國大陸市場「斷炊」,農委會首度推出「成本型」保險,保障鳳梨釋迦農的生產成本。
據了解,釋迦保險分為「收入型」和「成本型」保險,農民必須擇一投保。收入型為因應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釋迦,政府於隔年開辦,保障農民收入,算法是每公頃基準收入扣除每公頃實際收入後,乘以投保面積,承保品項包括大目釋迦及鳳梨釋迦二種;成本型承保品項僅限鳳梨釋迦,保險額度分為每公頃45萬和40萬元。
台東釋迦合作社理事主席王志偉指出,以保險額度45萬元為例,其中每公頃最高理賠金額東河鄉17.2萬,與最低理賠金額卑南鄉(溪南)3.29萬相比,兩地每公頃理賠相差超過五倍之多,就有農民種植位於卑南和鹿野鄉兩地交界,一塊卻領兩種理賠價格的怪現象。根據農委會110年度理賠情形,「收入型」和「成本型」保險投保面積總計1870公頃、1.44億元;其中,成本型投保件數佔了近九成,共理賠1.1億元,理賠率最高的是額度40萬,理賠率高達1520%。
成本型保險是以保險額度扣除當年收入來計算,A鄉農民若以台北第一果菜市場批發價格鳳梨釋迦每公斤50減10元為基準,再乘以該鄉核定每公頃平均產量7000公斤計算,得出每公頃收入28萬元,保額45萬元可理賠17萬元;B鄉同樣以台北市第一果菜市場批發價減10元計,該鄉核定每公頃平均產量8000公斤,得出每公頃收入32萬元,同樣保額可理賠13萬元。農民認為全縣應該統一平均產量的標準,否則單位生產量高者,付出同樣成本,卻反而理賠少。為此,台東縣府日前已邀集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東區分署及鄉鎮公所等單位討論產量資料,交由農委會農業金融局計算理賠合理性。
由於這次釋迦理賠率創新高,往年收入型保險於每年四、五月申請截止,今年至今仍無消無息,有農民就質疑農委會「博歹筊」。
不過,農糧署否認,強調今年的保險受理時間將由農金局公布;有關成本型保險爭議,農金局是以農糧署調查產量作為理賠依據,本次的生產調查有50個據點,因應各方意見,請地方政府和鄉公所擴增數據至100據點,再進一步透過改良場專家與學者檢核數據,作為下一次保險理賠計算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