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快樂!習俗由來不只屈原投江 還有兩個更悲劇故事
作者: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 | 2022-06-03 07:30
命理專家楊登嵙提醒,端午節由來很多,但都是悲劇故事,因此不能說「端午節快樂」。(圖/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提供)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在先秦時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當月的初五、初六、初七、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這10天更是「毒日」,其中,初五更是五毒並出、奸佞當道的日子,因此誕生了掛艾草、配香包、洗藥浴、喝雄黃酒等端午節除晦、提昇陽氣對抗「惡毒」的方法。但從什麼時候開始,端午節竟然還要吃粽子、划龍舟做這些與「消毒」無關的行為呢?
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就指出,除了愛國詩人屈原,其實端午節也被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也有人說是為了祭拜冤死的伍子胥,但不論哪一種說法,都是悲劇,所以,端午節不能說「端午節快樂」。
一、伍子胥惨遭陷害: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投奔吳國。在吳國,伍子胥協助公子姬光成為吳王闔閭(音同何驢),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時中箭受傷,傷重不治。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投降請和。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但越王的謀臣文種(又作文仲)帶著美女珍寶,偷偷獻給吳國太宰伯嚭(音同匹)。伯嚭收受了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要他自盡。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民間盛傳,伍子胥因含冤而死,屍體在江中隨波逐流而不沉,遂認定他已化為「濤神」(潮水之神),但卻又常在長江、錢塘江、舜江掀起浪濤覆舟溺殺過往旅客,老百姓只好年年在伍員的忌日臨江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並駕龍舟逐潮以祭,後演變成龍舟競賽。
二、屈原投江: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裏。青年時代就有著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這是僅次於宰相的大官,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卻也因此引起上官大夫靳尚及令尹子蘭的嫉妒,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屈原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讒言,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深陷囹圄,最後更慘死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挑撥離間,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他逐出郢都。屈原流落到漢北,鬱鬱不得志,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話裏表露無疑。
後來,他在心灰意冷之餘,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他所寫的「離騷」,充分刻劃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憂愁幽思,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詩篇。五月初五這天,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自投於汨羅江中,悲壯殉國。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相傳,這就是粽子的由來。
三、曹娥投江:
曹娥為東漢時代的孝女,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親曹盱駕船在舜江中不幸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屍。年僅14歲的曹娥日夜沿江哭號,找尋父親的屍體,找了17天仍然找不到,於是投江自盡,這天正是五月初五。幾天之後,曹娥的屍體浮出江面,並且還抱著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有些地方習慣在龍舟上供曹娥塑像,就是為了感念她的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