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現首例MIS-C 孩童解隔後出現「5大症狀」需警覺
記者:張雅淳 | 2022-06-06 16:58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發生時間以感染後2到6周間最常見,提醒家長多注意孩子是否有相關症狀。(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台灣出現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一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輕症,康復後卻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
2020年4月開始,世界各國專家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主要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累積有4,404位個案,其中有37位死亡(死亡率0.8%)。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主要是病患感染後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清除掉後也沒有停止,並造成體內多處器官產生發炎反應,發生時間以感染後2到6周間最常見,至於發生率還沒有明確數字,但已知亞洲人的發生率比黑人、拉丁裔人種低一半以下。黃瑽寧說,雖然外國已經有統計數字,最糟的推估發生率是「萬分之一」,即一萬個孩子裡面,會有一個發生MIS-C。
黃瑽寧說,MIS-C最常見年齡是6-12歲,國外研究發現打過一劑疫苗後,MIS-C的發生率可以降低97%,兩劑者在該研究中則沒有發現MIS-C,因此家長不用過度擔心。針對確診孩童,黃瑽寧說,若康復後2~6周間發現孩子發燒3天,並伴隨皮疹、結膜發紅,或是嘔吐、腹痛或拉肚子等5大症狀,一定要跟醫師詳細報告,多數兒科醫師都會想到這個疾病,並給予積極處理,且多發性炎症有不同器官同時發炎,每個人都不一樣,但讓醫師知道,早期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