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雲端王者1/搭上巨人肩膀 信驊一躍成為台股股后

信驊專注研發伺服器遠端控制晶片,也成為廣達衝刺雲端的幕後功臣。(圖/報系資料、翻攝自國立清華大學校友服務中心)

新冠疫情延燒兩年多,開啟全球遠端工作上課模式,雲端概念股頓時成為台股顯學,一舉將股本只有3.4億元的IC設計公司,從股價千元衝上3675元,今年還一度擠下股王矽力-KY(6415),這間小公司,正是廣達2009年奪下臉書全球第一張白牌伺服器訂單的幕後功臣信驊(5274)。

早在林百里2008年宣布切入雲端市場時,外界對「雲端」仍霧煞煞,直到臉書(FB)跟Google(谷哥)成為網路必需品,疫情爆發啟動遠距工作、線上服務需求大爆發,投資人才看清楚雲端概念股,包括伺服器、交換機與儲存裝置等。

而協助系統管理員遠端執行各式監控和管理工作,全靠「伺服器遠端管理晶片」(BMC,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基板管理控制器),據DIGITIMESResearch統計,2021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700萬台,所搭載的BMC,高達七成來自台灣的信驊。

信驊自2013年掛牌上櫃後,股價一路走高,2022年還一度成為股王。(圖/翻攝自台灣股市資訊網)

信驊的崛起,與廣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2004年成立的信驊,隔年就發布第一代伺服器控制晶片AST2000/1000,並陸續與多家大廠包括廣達、AMI及宏正(6277)結盟,成為其軟體合作夥伴。2009年,廣達自創「代工廠直供」(ODM direct)銷售模式,打敗原本被DELL、HP等品牌廠壟斷局面,奪下臉書全球第一張白牌伺服器的訂單,所搭載的BMC就是出自信驊。

儘管雲端市場才起步,但信驊的實力已被科技大廠看見,甚至連美國晶片大廠博通(Broadcom)也在2005年提著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億元)上門談併購,最後因價格談不攏告吹。2011年,信驊也獲得英特爾投資(Intel Capital)策略性投資。

產業人士分析,「信驊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推出BMC新產品的速度相當快,2005年發布第一代伺服器控制晶片AST2000/1000,每一代BMC的產品,間隔的時間長則2年,短則僅1年半,透過速度來拉高對手的競爭門檻,目前已推到第七代。」

「第七代跟第六代間隔約4年半,主要是信驊與業界平台廠商結盟並提出OpenBMC解決方案,以及發表Cupola360多影像拼接專用處理晶片,拖長了研發時程。」該業界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不少伺服器主機板大廠以搭載信驊晶片為訴求,更可見信驊的產業地位確實相當穩固。」

信驊在2016年併購博通旗下Emulex Pilot™伺服器管理晶片事業,正式奠定在雲端伺服器的霸主地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有趣的是,博通併購信驊不成的11年後,也就是2016年,信驊反倒出手,以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9億元)併購博通旗下Emulex Pilot™伺服器管理晶片事業,從被併購的標的,成為併購方,不僅讓信驊順勢打入思科(Cisco)、英特爾(Intel)等伺服器品牌廠供應鏈,也讓信驊市占率突破70%,成為雲端王者。

信驊在2013年以每股110元掛牌上櫃,股價跟著業績一路平穩上揚,2018年首次敲門千元俱樂部,但功虧一簣,隔年順利加入,股價上漲力道勢如破竹般,2021年初才站上2000元大關,年底就挑戰3000元,今年還衝上3675元新高點。

今年四月間,信驊以股后之姿挑戰股王後,拉回整理一個多月。林鴻明絲毫不受股價回檔的影響,5月31日股東會上他說,「在全球資料中心快速發展下,今年需求增加幅度比過去幾年都大很多,市場供不應求現象延續,公司業績增長的力道也會比往年強。」

隨消費端及企業端的雲端服務需求暴增,一個數據中心可能有數千台伺服器,「人員是不能夠隨意進出的,只能靠機器自動遠端管理,如果沒有BMC將無法進行維護。」林鴻明預期,隨著伺服器搭載的CPU(中央處理器)越來越多,BMC用量也將增加,從每台伺服器搭載1顆,增加到2-3顆。這更加添信驊問鼎股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