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北榮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個人化治療憂鬱症

李正達主任表示,並非所有憂鬱症患者都對rTMS有反應,若能先透過人工智能預測,可更精準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圖/臺北榮總提供)

有鑒於頑固型憂鬱症難治程度與治療方式的日益增加,精準診斷與整合實證療法需求也與日俱增,臺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李正達主任特別籌劃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運用最新人工智能科技、雲端技術、腦神經刺激治療及新型抗鬱藥物,提供憂鬱相關疾病個人化精準診斷及整合創新的有效治療,期待在頑固型憂鬱症的臨床服務與科學研發領域上,創造新的里程碑。

李正達主任表示,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生活壓力也與日遽增,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憂鬱症將是影響全人類造成失能最嚴重的疾病,若未做好準備,精神疾病將不會是少數運氣不好的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暴露在此風險中,現代人罹患情緒疾患的風險及比例愈來愈高。然而情緒疾患的表現多元,有些有著顯著的憂鬱、焦慮,有些以易怒、自律神經失調、身體疼痛不適來表現,也因此正確的診斷是成功治療的第一步。目前主要治療憂鬱症的方式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憂鬱症患者中有不低比例的個案對於抗鬱藥物治療效果反應不理想,也就是治療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也因此在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上極需更多新型態且有實證療效的抗鬱治療加入。

其中重覆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治療頑固型憂鬱有效的抗鬱腦神經刺激技術,臺北榮總更是rTMS治療憂鬱症的先驅,亦領先全球,更發展並證實更有效率、減少局部不適、治療時間更為簡短的新型西塔波重覆磁刺激(Prolonged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piTBS),可更有效率治療頑固型憂鬱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BRAIN》與《Biological Psychiatry》。

一名40多歲男性,憂鬱發作伴隨嚴重焦慮,對於抗鬱劑雖一開始反應不佳,在經過人工智能的預測下,發現其大腦並無頑固型憂鬱症的特徵訊號,因此,臨床上使用合適的實證藥物治療轉換後,症狀在一段時間後完全改善。另一位25歲年輕女性,憂鬱已1年多,憂鬱發作下伴隨嚴重遲緩及自殺意念,工作能力顯著下降,由於有反覆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的病史,經運用人工智能預測後,發現對於特定腦神經刺激的抗鬱治療效果可能不錯,重覆經顱磁刺激3周後,憂鬱症狀明顯改善,也順利回歸職場。

研究過程中發現,並非所有的個案都對rTMS有反應,臨床資料顯示僅約4成多的憂鬱患者有療效。因此運用AI智慧醫療及先進腦造影技術,利用大數據來精準預測患者的頑固程度,以及精準選擇以人為本的個人化腦神經刺激參數,目的是在臨床及研究上提供突破性的正確診斷與分級治療,增加rTMS/piTBS治療成功率。

李正達主任團隊更研發、引進其它對抗頑固型憂鬱症的解方,其中低劑量ketamine及esketamine是一種新型快速的治療方式。臺北榮總是全亞洲及全臺灣最早在臨床研究進入此領域的開創者,擁有豐富的使用與治療經驗,也證實ketamine在頑固憂鬱症上有其獨特的治療角色。這樣全新分子機轉的治療藥物,在2022年初臺灣食品與藥物管理局(TFDA)也剛通過第一個同樣分子機轉的藥物esketamine,可用來快速治療嚴重伴有自殺風險的憂鬱症個案。在rTMS及esketamine的憂鬱治療上,臺北榮總依據過去經驗亦引領臺灣專家,共同訂立相關治療共識。

臺北榮總「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以實證醫學角度為根基,個人化從不同的藥物、多面向腦神經刺激、快速抗鬱藥物中做治療建議選擇,在合適的患者上亦提供心理治療建議等個人整合性治療計畫,提供不同年齡層憂鬱症、情緒疾患、腫瘤相關憂鬱症、慢性疼痛相關憂鬱,甚至發展出長新冠憂鬱症狀患者,提供全人、整合性的治療策略及方案,以積極復原、回歸原本健康生活為目標,以病人為中心,希望藉由本中心有溫度、用心治療,能陪伴患者走出幽谷的康復之路,協助患者盡早矯正大腦的異常,回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