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政策錯誤執行又遭清零打擊內需 中國經濟內循環成一片死水

中國封城只是打擊內需經濟信心的原因之一(圖/達志/路透社)

中國目前面臨三大難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那就是內需經濟信心不足、出口經濟萎縮、原物料和能源價格飆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膨,後2個因素肇因於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加息周期,以及短期內難以落幕的俄烏戰爭,2者皆為中國政府難以干預和影響的範圍,但中共當局唯一可以調控的內需經濟卻也因多項政策的錯誤執行而被嚴重打擊。

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央行都跟隨美國聯準會進入貨幣緊縮週期,全球經濟活動和進口需求勢將放緩,這會打擊中、日、台、韓等主要出口國的出口經濟。再加上俄烏戰爭、氣候變遷,以及全球原物料大國的資源民族主義紛紛抬頭,最容易推高各種商品價格的大宗商品輸入性通膨也讓許多原物料和能源進口國叫苦連天,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但中共當局早在多年前就為了應對可預期的極端氣候災害而大量囤積糧食,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也效仿印度的左右逢源,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盡量保持中立,因此獲得了俄國較為低價的能源供應。

但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的中國,卻陷入內循環經濟呈現一片死水的窘境,這要歸咎於2個原因,第1是中共當局去年提出的多項重要政策被錯誤執行,第2則是中國的防疫封控打擊了民眾、企業和國內外投資人的信心。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台灣宜蘭人,現居北京(圖/達志/路透社)

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中共在去年提出的雙碳目標、打擊補教業、房地產整治、科技監管和共同富裕其實是多項長期和全國範圍的重要政策,目標分別是針對能源汙染、基礎教育資源外流、房地產泡沫、P2P等投機產業過於興盛、資本壟斷和貧富差距過大等國家長期發展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這些重要政策卻被「短期化、地方化和碎片化」的執行,扼殺了騰訊、阿里巴巴、滴滴等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更打擊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

防疫封控更是重創內需經濟的元兇之一,由於民眾預期封城會因新一波的疫情而再度實施,導致工作停擺失去收入,所以就會傾向過度儲蓄不想消費,連帶影響企業收入,而企業也會因為封城的預期心理而取消原本的擴店和擴產計畫,人民不想消費,企業不敢投資,就形成內需經濟疲軟的惡性循環,但動態清零政策也確實讓中國的染疫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遠遠低於歐美各國的數據,所以封控政策的執行有好有壞,相當兩難。

騰訊馬化騰(左)和阿里巴巴馬雲(右)(圖/達志/路透社)

中國內需經濟的「寒冬」反映在中國科技巨頭騰訊的大動作裁員,騰訊底下的兩大部門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與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為上半年的裁員重災區,而下半年,多個部門還是會繼續裁員,其中,PCG旗下各部門的裁員比例甚至會達40%到50%。此前,騰訊也多次預告集團將步入「寒冬期」,營收和成長都會放緩。

中共當局目前除了放寬房地產、補教業和科技監管的打擊力道,試圖恢復內需經濟的信心之外,還利用資金充沛的公部門和國有銀行向疲軟的市場注入資金,不只如此,中國政府還計畫推動新能源、新水力和新基建的重大項目投資來刺激內需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試圖在全球經濟即將陷入衰退時,防止中國經濟增長過度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