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3C諜對諜2/媽媽都送醫了!他只擔心沒有手機 「先檢視4條件」降低成癮機率 

超過8成的青少年擁有個人手機,若自制力不佳,或生活中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很容易從此就躲在3C螢幕後逃避現實世界。 (圖/123RF)

青少年依賴手機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有家長分享孩子對手機的渴望猶如一隻飢餓的狼,而且眼睛看不到手機以外的東西,就連媽媽身體不適送醫,孩子也只關心能不能玩手機,專家建議,「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手機!」家長要先檢視4個條件,若符合才能把手機交給孩子,否則就會陷入成癮噩夢。

金車文教基金會2021時針對全台國小高年級、國中及高中職學生共8686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9成青少年使用手機,超過8成有專屬手機,過半數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每日平均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現代父母常常苦惱孩子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而造成一切問題的源頭,往往就是讓孩子擁有個人手機的那一刻。

社群媒體上一位王媽媽分享慘痛經驗,「孩子國一時,因為同學邀約她加入聊天群組,擔心會有人際問題,所以就開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結果正是惡夢的開始。」

王媽媽說,孩子看到手機時,就像一隻飢渴的狼,因為常常熬夜玩手機,後來索性把所有3C產品都沒收,沒想到孩子開始跑去混同學家,或是誰在滑手機就靠過去,為了玩手機,幾乎可以沒有自尊。「有一次我因為極度不舒服送醫,他在旁邊大哭,但不是因為擔心媽媽的安危,而是因為手機被我沒收了,讓我相當心寒。」

家長若能引導孩子利用手機查詢景點、擬定出遊計畫,就能間接讓孩子了解手機並非只有娛樂功能,而有其他更多用途。(示意圖/黃鵬杰攝)

王明鈺說,給孩子手機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社交問題、或是同儕壓力,就輕易給孩子手機。「首先要確定親子之間的溝通管道暢通;其次是孩子有運動習慣或其他嗜好;第三是孩子的人際社交關係良好;最後,孩子清楚手機的功用不只有娛樂,還能有其他用途。」

王明鈺解釋,孩子擁有手機之後,會有許多管控問題,屆時一定會發生許多衝突,所以親子關係一定要夠好,才有「底氣」去溝通未來這些問題;另外,孩子若有其他的運動嗜好,或有許多好朋友,比較不會因為無聊、或逃避孤單而沉溺在手機世界中。

還有,王明鈺也建議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使用手機,讓孩子明白手機可以有許多用途,例如查景點安排旅遊行程、或是查火車時刻等等,並不是只有玩遊戲、看影片而已。

除了上述4個條件之外,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加以調整。王明鈺舉例,「我有兩個孩子,姊姊在小學五年級時就有了一支非智慧型的手機,讓她方便打電話聯絡我,後來升國中之後,她就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但弟弟今年即將要升國中了,雖然他都符合上述那些條件,但我還是堅持不給他手機。」

原因就是王明鈺認為兒子比較沒有定性,「我跟他說,如果有一天我發現你願意為一件事吃苦耐勞、積極爭取,我就會給你手機。」王明鈺說,這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兒子的觀察與了解,所以並沒有標準答案,建議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性加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