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師徒制2/工研院下海扮月老推半導體產業6個月師徒制 資策會AIGO計畫「起薪可多出1萬元」
記者:陳宜加 | 2022-08-17 06:00
面臨少子化衝擊,台灣課技產業亟須解決逐年擴大的人才荒。(圖/黃鵬杰攝)
為要幫台灣科技產業補上不斷擴大的人才缺口,政府正提出解方,包括工研院、國科會、資策會,以及教育部、勞動部都動起來,其中又以「產學研工程人才實務能力卓越基地計畫」備受矚目,結合產業進入校園,縮短學用落差,針對大三、大四及博碩士生提供6個月「師徒制」培訓計畫,每年可補給千名好手,「起薪,比一般畢業生多出一萬元!」
扮演產業與學校對人才需求最有利的「橋接」角色,非工研院莫屬。工研院就2方面進行,一是辦理青年就業接軌訓練,例如配合產業數位化、綠色轉型等需求,工研院整合內部智慧資通訊、智慧機械、淨零永續等技術,與學校合作強化實作訓練,並辦理就業媒合活動。
另一方面,工研院也接受政府委託,推動各項產學合作培育計畫。例如經濟部的專業人才能力鑑定考試,從產業的用人標準出發,制定鑑定內容,並在教育部支持下,鏈結41個學校場域,同時更鼓勵企業依實際需求,量身規劃優質實習訓練,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經驗,企業也願意用更好的薪資聘用考試通過的學生,由工研院協助媒合產學界人才培育。
「幫產業找人才!」工研院電光所產業發展推動組組長梁涵玉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政府早在5年前就開始加強科技人才培育,去年政府端出「半導體學院」牛肉,今年更名為「產學研工程人才實務能力卓越基地計畫」,讓企業進入校園,帶領學生參與實務操作,提前培育人才。
這套卓越基地計畫,採「師徒制」,由政府機關協調各大科技廠商合作,讓產業界中高階主管直接進入校園,陪同師生共同參與半導體、IC設計等領域的專題研究,目前參與的廠商有台積電、聯發科等,進入台大、淡大等多間校園,學生從實務操作中,提前了解產業營運模式與技術,如同「職前訓練」,預計每年可培育約千名「人才」,而非「人力」。
這套師徒制,與傳統人才培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針對全台大學、科技大學的大三、大四學生、碩博士生,並且開放對科技產業有興趣的非本科系學生參與,
提供6個月的計畫,由業界工程師帶領學生執行專案、研究專題。「概念像是產業『出題』讓學生解答,挑戰不小。」參與此計畫的學生告訴CTWANT記者。
「過去半導體產業傾向選用排名較優的學校新鮮人,如今擴及一般大學和私大,希望優化學生的實作能力,縮短學用落差,否則很多人力進入產業還得接受訓練至少一年,對業者來說也是成本問題,供應鏈都有風險。」梁涵玉說,迄今有千名學生參與。
為要縮短學用落差,國研院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亦提供半導體基礎研究的研究設施及服務、半導體跨領域人才培訓,近三年平均每年參與半導體研究的博碩士生約2500人左右;並串聯產學研界技術能量,打造從設計、製造、封裝到量測的一站式整合性研究環境,大幅縮短業界培訓時間,每年培訓供應鏈上下游實戰人才約1萬4500人次。
為加速人力培育,教育部亦鬆綁法規,去年公布「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增設大專校院半導體科技產業相關系所學程或學分,包括台大、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山等國立大學均設立半導體學院,以產學共育模式,培育下世代半導體高階研發人才。
此外,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所長張育誠指出,「企業用人最大的痛點是『訓用落差』」,為此,資策會建立「訓用合一平台」,以顧問型式引導企業或機構依各自需求,發展出專屬的訓用合一機制與分科分級制度,協助企業覓得有實戰力的人才。
資策會指出,例如今年由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的AIGO「產業出題x人才解題」計畫,由淡江大學教授張志勇指導及組成學研團隊,媒合企業合作解決AI轉型需求,透過以戰代訓模式,培養學生實務經驗,更快熟悉產業發展。
張育誠透露,「多數接受指導的學生都很優秀,甚至受到企業允諾,每年有學生直接進聘,並提供比業界畢業生入職場多出1萬元薪資,拿到畢業即就業的職場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