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得主 斷言金融危機:現在不致發生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位美國經濟學家共享殊榮,由左自右分別是柏南奇(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以及戴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圖/美聯社、路透社)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由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與戴布維格(Philip Dybvig)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獲得,研究主題為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的互動關係。

半夜接受電話恭賀的戴蒙德,在簡短訪談中提及,現在比起2008年,銀行間已經有比較好的監理與經營狀況等,「所以現在應該不會有金融危機!」

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柏南克發表過的20多篇期刊一直是大學、研究所總體經濟談及金融體系必教、學生必讀的文章,另兩位得獎者在耶魯大學博士班就是研究合作夥伴,1983年提出Diamond-Dybvig Model,也是經濟學課程談到金融議題時必讀的重要經濟模型。

吳中書指出,柏南克在研究中提出金融體系的一般貨幣管道(monetory channel)外,還有信用管道(Credit Channel),1929年因銀行資產惡化而不願放貸,導致貨幣供給縮減;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身為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一方面祭出大手筆買債,讓銀行維持較好流動性,同時擴大監理對策,包括銀行資本適足率等。以近期高通膨、各央行大幅升息情況下,銀行機構沒有發生流動性問題,也沒再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壓力,和獲獎學者的研究貢獻都有關係。

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認為,戴蒙德和戴布維格的模型從銀行為金融中介的角色切入,化解存款人、貸款者資訊不對稱,以及期限不相等及擠兌的金融危機,而其中政策建議的存款保證,已形成各國的標準政策,得以對抗具傳染性的謠言散播,避免因銀行擠兌而發生金融危機。林建甫強調,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仍深深影響社會經濟,而美國多次QE的影響及功過也還有待討論,學術和實務界對銀行、貨幣政策都還需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