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打造綿密照護網 金門成新住民「宜居天堂」

新住民已成金門縣人口重要的一環,金門縣長楊鎮浯為了讓新住民更能融入在地,透過一連串政策,打造宜居舒適的居留環境。(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由來自大陸地區及世界各國人口組成的新住民,落地生根後已是台灣社會結構重要的一環,尤其更占外島人口相當比例。根據金門縣政府統計,光是居住金門的新住民人數已逼近3千大關,為了讓這群新住民更能融入環境,縣府透過一連串的政策,從生活輔導到保障就業權利等多方面著手,利用公部門資源挹注,讓新住民更能早日融入這處大家庭。

金門新移民逼近3千大關

台灣人口組成向來多元,多年來「新住民」、「新移民」一詞已深入台灣各角落,特別在離、外島地區尤為普遍,根據金門縣政府統計,金門縣新住民人數計有2854位,人數最多的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共有2440位,佔新住民總人數86%,其次是越南189位(7%)、及印尼113位(3%)。無論是來自大陸地區及世界各國的新住民,離鄉背井遠渡重洋要適應新的文化並非易事,因此公部門介入協助便顯得至為關鍵,而向來關心新住民照顧議題的金門縣長楊鎮浯,更投入不少資源,希望藉由各面向政策完善綿密的照護網絡。

▲根據統計,金門目前的新住民人口已經逼近3千人。(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事實上,金門縣政府目前能提供關懷新住民的單位不少,涵蓋社會、教育、警政、衛生、觀光各局處,以及就業中心、移民署金門縣服務站、家庭教育中心、新住民社區照顧關懷點與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等多個單位,由點而面織就多元的關懷脈絡,甚至會與金門在地協會合作,作為新移民間的溝通橋樑。金門縣新女性權益協會理事長戴紅表示,對新住民姊妹來說,協會就等於是「娘家」,若生活遇上困難或是問題,協會都會向社會處反映,讓政府第一時間提供資源協助。

▲金門有不少如新女性權益協會般的新住民民間團體,透過組織力量作為金門縣政府與新住民間的橋樑。(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多層面照護搭起完善保護網

「早期來到金門的新住民姊妹都很無助,既不懂法規,也無一技之長,不像現在管道變多了,社會處也會提供各種課程讓她們學習,加快適應金門的生活。」嫁來金門超過20年的戴紅有感而發地指出。事實上,縣府除了在各局處投入相關資源外,也從各層面落實照顧政策。例如在「生活適應輔導」上,便提供電話及臨櫃的諮詢與關懷、針對經濟陷困新住民提供相關福利資源補助,以及結合新住民社區照顧服務據點及新住民團體辦理各項多元文化交流活動。

▲不少遠嫁至金門的新住民並無一技之長,縣府會提供職前訓練,培養新住民的一技之長。(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而在「醫療生育保健」上,縣府則提供產後訪視及全民健保相關資訊服務,且針對新住民懷孕婦女提供產前檢查補助,甚至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和優生健康檢查費用也都有實質上的補助。另外新住民在就業上往往是弱勢的一方,縣府於「保障就業權利」上,除辦理各類職業訓練,協助考照輔導外,亦推出就業諮詢,協助求職登記及媒合就業,等於「訓練」與「媒合」兼具,更能增加新住民工作的競爭力。

協助子女教養加強語言輔導

此外,在「提升教育文化」方面,縣府還會辦理多元文化日活動、新住民親職教育講座、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的職前訓練及教師人員回流班,讓新住民持續學習成長;而在「協助子女教養」上,則包含早期療育及兒童發展篩檢服務、跨國銜轉學生進行提供華語補救教學、脆弱家庭新住民個案提供訪視、關懷,並建置執行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協助新住民子女加強語言輔導及社會文化的學習與適應。

▲為了讓新住民的孩子學習無障礙,縣府在協助子女教養上會提供許多課程安排。(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不可諱言,過往遠嫁過來的新住民,在經濟和社會適應力上皆顯得相當弱勢,故而政府挹注的力道遂成了「扭轉」弱勢關鍵的力量。金門縣政府除現有資源外,也將辦理新住民社區服務種子培力計畫,鼓勵新住民團體將多元文化結合在地社區,自主提案並規畫辦理社會服務及活動,增強公共事務參與的能力,達到政府與新住民雙贏的目標,並讓金門成為新住民的宜居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