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聰明腦3/家長想法制約孩子創造力 《玩具總動員》最聰明是「他」
記者:林榮芳 | 2022-12-17 06:00
玩具腦創辦人雍承書認為,電影《玩具總動員》裡把東西拆解重組的壞小孩阿薛,可能才是最有創造力、最聰明的小孩。(圖/翻攝自蝦皮購物)
歐美火紅的STEM教育風,在台灣原是一片沙漠,直到3年前108課綱上路後,才被學校及家長看見。「台灣STEAM教育卡關的障礙,其實是大人的思想被制約!」「腦爸」雍承書觀察。
「在電影《玩具總動員》裡,把東西拆解重組的壞小孩阿薛,可能才是最聰明的。」國際組織STEM.org東亞區教育總監、玩具腦創辦人雍承書接受CTWANT採訪,他轉述一位幼兒心理學教授令人乍舌的觀點,以為在破壞玩具的阿薛,解碼內心世界,可能因為傳統的玩具造型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所以把它拆解,創造出新的「物種」。
阿薛拔下娃娃頭裝上金屬蜘蛛腳,四不像的玩具為阿薛樹立起壞小孩的人設,但雍承書說,或許他只是想嘗試不同的可能性,若在現實生活的大人眼中,一定就是搞破壞、要阻止他,「但結果是沒有給他嘗試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創造的權力。」
孩子的想像力無限,探索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雍承書分析台灣傳統教育的3個痛點,在過度的保護主義下,家長常認為孩子做不到或限制不能做,相對來說在探索的「量」上面,較於歐美是非常的不足;再者,家長也會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到?在先期就否定了孩子願意嘗試的心態;延伸到長大後有「怕失敗」的心態,不敢嘗試新的項目,只求安安穩穩的過一生。
他以外型酷似龜殼、有不同大小的瑞士Bilibo玩具為例,大人看到都打上問號,「這什麼?這怎麼玩?這是玩具?」但是小朋友的進入障礙是零,可以當容器、帽子、籃子、凳子,還可以腳踩訓練平衡,拿在手中就會出現很多玩法,「其實大人不是不知道怎麼玩,是怕玩錯,覺得可能有正確答案,但STEM玩具的特色就是沒有固定玩法,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STEM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指的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數學4個字的總和,是一套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的教育方式,與108課綱核心素養概念不謀而合,培養學生用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新課綱2019年8月上路後,國人逐漸看到STEM教育的好處。不過,「推行時過於急促、沒有配套,從小也是接受傳統教育的第一線老師亂了套,不知道怎麼教。」雍承書因此率先站出來,研究國外STEM教育,集結專家學者觀點,轉化成各種資訊、教案放在平台上,提供幼教及國小老師參考,因此目前玩具腦網站已有10萬用戶,其中老師占了一半。
當時,雍承書拜訪了非常多位國內從事幼兒教育的大學教授,「這些教授一個比一個思想前衛,比我更想改變這世界,但他們受限在學校,能教的是老師,不知道怎麼跟大眾宣導,玩具腦就成為一個資訊交流平台,讓專家有發表觀點的空間,正好與STEM玩具能相輔相成。」
面對普遍家長常把玩具與玩物喪志畫上等號,「給小朋友玩這麼多玩具幹嘛,念書比較重要。」雍承書直言,台灣的玩具市場,在傳統教育和觀念下,難有很大的突破,慶幸的是面對這場教育革命,還有一群幼教的教授和他站在一起,「我對抗的是觀念,他們對抗的是體制,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為教育努力!」
就像他們常認為,雙語幼兒園盛行,2、3歲就開始學英語,恐讓孩子忽視中文重要性,「當所有家長都期待下,它就像洪水一樣是檔不住,只能讓它轉彎,看怎麼把雙語導到STEAM、玩的身上才是對的。」現在滿街都是雙語幼兒園,下一個發展特色該望向哪?雍承書毫不猶豫給出答案,「自然就是STEM教育了!」
雍承書最後說,「玩」這件事情對孩子的重要性其實大過一切,好好地玩可以保留孩子的創造力,讓還有更專注的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我們所有的人都不會輸在起跑點上,而是應該堅持贏在終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