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尿床3/父母不解「沒給壓力」但孩子卻崩潰 專家:拜託家長別說這句話
記者:張雅淳 | 2023-01-15 06:00
相較於過去,青少年憂鬱症的比例明顯增加,課業競爭、同儕關係、戀愛、霸凌等問題都比以前更加嚴重。(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
自殺防治中心分析青少年自殺3大原因,分別是精神健康(約36.3%)、家庭與親密關係(約32.9%)與學校適應與霸凌(約10.7%),其中學業與人際關係與3個原因皆息息相關。學業壓力更是許多人從小到大都需要面對的課題,而對於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更容易將自己逼得太緊,最後導致遺憾,面對這樣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都不忍心再加諸壓力,因此更加不解為何最終孩子依舊走上絕路。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專家,讓無助的家長從中找出與孩子的溝通之道,以及千萬別說「哪些話」,以免將孩子愈推愈遠。
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每個人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但尤其是自我要求高、或背負他人期待的人,更容易累積過大的壓力,最終崩潰。「假設孩子是因為考試、學業而感到有壓力,當他跟父母訴苦時,拜託家長千萬別說『考不好沒關係』或『我們沒有要你一定要考上哪間學校』這類的話,因為孩子就是覺得『有關係』才苦惱。」
黃宜靜建議家長先聽聽孩子怎麼說,例如孩子抱怨數學很難,先跟孩子說「這樣真的很辛苦」,同理孩子的感受,再問「你需要我怎樣協助」或「你打算怎麼辦」,進一步和孩子討論,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過去面對壓力的紓壓方式,以較為輕鬆的態度和孩子聊一聊。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有一兒一女,大兒子的個性有話直說,比較會跟父母訴說壓力或苦惱,但小女兒就不一樣,除非她願意說,否則旁人如何詢問都不會吐露心情,而且還略微有些負面思考。
「傾聽是最重要的,例如有一次我女兒抱怨『這次一定考不好』,難得她主動說心事,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好好聽她說。」澤爸說,他第一件事就是先問「所以妳很擔心是嗎?」讓女兒感到被理解。
第二件事就是釋出善意。「我女兒目前是小學五年級,算是青春期前期,我如果說要幫她、陪她,她不見得會接受,所以我跟她說『爸爸有一些想法,如果妳覺得很煩,有空時可以找爸爸討論』,然後就讓她自己決定」。
澤爸說,等到事情塵埃落定,例如考試成績出爐,而結果是可接受的,他就會再找機會跟女兒聊天,告訴她「其實妳做得不錯啊,當初是甚麼讓妳那麼擔心?妳可以擔心,但下次我們可不可以練習收回來一點,不要有那麼多負面想法。」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當然應對方式也都不一樣,澤爸說,面對家中兩個青春期的孩子,這三、四年來,他慢慢領悟出一個原則,就是要「帶溫度的說話」,才能傳達出感情。
黃宜靜說,當孩子面對壓力或挫折時,家長適時的鼓勵很重要,但許多爸媽往往誤解,變成是一昧的讚美。「鼓勵注重於過程,而且是要從孩子已經做的事著手,例如數學經常粗心,孩子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多驗算一次,這時就可以跟孩子說『你想到很好的方法』。」
黃宜靜解釋,從事實去鼓勵孩子,會讓孩子更感到被肯定,若是一直讚美說你好棒,這比較是看重結果,例如有沒有100分、有沒有考上好學校等,而且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
澤爸說,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但如果孩子有壓力時,能夠理解有一個人懂我、無條件肯定我,那壓力就會逐漸變小,在孩子16~18歲之前,那個對象最好是爸媽,之後可能是伴侶或同儕。最終,這個對象最好就是自己,若能自我對話,不管怎樣都很欣賞自己,就算面對再大的壓力也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