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美旅

美術館驚現消波塊! 南美館新展回顧台灣工業化進程

「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特展其中一件作品為藝術家廖昭豪以紙漿製作的〈消波塊〉。(圖/台南市美術館提供,以下同)

被人戲稱「中部粽」的消波塊,竟然出現在美術館裡?而展覽視覺居然會是一罐「洗衣精」?看來毫不相干的意象,在台南市美術館即日起~2023年6月11日推出的全新展覽「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中,卻指涉同一件事,那就是台灣這座島嶼追求現代化後所留下的風景。特別是十大建設後的工業景觀,當台灣島民開始熱切追求一切要更快、更高、更大、更便利,這座逐漸被「控固力」(水泥)所禁錮的島嶼,是否仍是昔日人們所驚嘆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藝術家廖昭豪除了於展中帶來作品〈消波塊〉,還有這座以紙漿、木材、發泡、棉繩、油性顏料等材質製成的〈地基、鋼筋〉。
藝術家倪祥曾將作品〈有房,有車〉開上道路而登上新聞版面。

台南市美術館曾於2020年展出「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當時透過生長於台灣的經濟作物,重建台灣美術史之中的地景觀點,該展曾獲當年十大公辦好展覽第一名。而延續該展對台灣島嶼的關懷,這次推出的「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希望更進一步討論工業轉型對台灣生活與藝術創作的影響。

自日治時代以來,歷代政權在島嶼上所進行的工業化建設,一方面滿足政權自身的需求,同時也將台灣推向了現代化。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一直到戰後的十大建設,台灣自戰後初期的貧窮社會脫胎換骨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近年來更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及高鐵等基礎建設的推動,儼然成為一座工商業高度成長的已開發之島。現代化及工業化並非僅帶來滿天塵土,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及休閒風格也在無形之中被改變,像是搭乘鐵路交通工具時品嘗鐵路便當,再到得以自由出國旅行的國際機場,這些工業化建設同時也乘載著我們的美好記憶。

「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特展在南美館1館2樓C~H展覽室展出。

「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一展嘗試以各種角度來重新省思台灣的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林玉山及李奇茂等前輩畫家如何使用傳統媒材描繪台灣的工業景觀;也能看到中堅世代畫家如陳水財及陸先銘等人,如何將台灣的工業景觀轉化為當代繪畫的視覺語言。除此之外,許多當代藝術家,亦於作品中呈現他們對於這座工業之島的情懷、諷刺及逃逸。展覽目的並非一味謳歌現代建設,也並非崇尚未被現代建設所「玷汙」的美好鄉土,而是嘗試在即將邁入「後工業」時代的台灣,重新思考我們所共同經歷過的工業進程,以及這些工業記憶如何重塑我們所認識的家園,進而成為人民共同的記憶及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