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過馬路「遭左轉車撞擊」母女天人永隔 專家分析6大原因嘆:不斷重複
編輯:廖梓翔 | 2023-05-09 07:34
台南市北區成功路及忠義路路口,8日發生母女走斑馬線遭車輛撞輾的1死1重傷悲劇。(圖/翻攝畫面)
台南日前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事件,38歲的李姓女子日前牽著3歲女兒的手一起過馬路,結果在斑馬線上遭到36歲的杜女開車左轉撞擊,目前3歲的小女童是送醫後不治身亡,而38歲的李女則是還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拔河中。非政府組織「台灣交通安全協會」也為此整理出左轉車造成行人傷亡的6大原因,直接點名在道路、號誌、標線上,台灣交通上都有明顯設計不足的問題,再加上大多駕駛都有「切西瓜」的陋習,這才讓左轉車的意外不斷重複發生。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這起事件發生於8日上午9點53分左右,當時李姓女子牽著3歲女兒的手,一起走過台南市北區成功路、忠義路三段路口,結果在斑馬線上遭到杜女駕駛的汽車撞擊,其中3歲的女兒當場失去生命跡象,而李女則一度被卡在車底,是直到消防人員用千斤頂拉起汽車後,才將李女救出送醫治療。目前李女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
這起不幸的意外發生後,非政府組織「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就在粉絲專頁上發文,指稱台南母女遭左轉車撞擊的事情,並非是單一個案,而是「類似模式不斷重複」。他們整理各種左轉肇事的跡證後,歸納出其中6大特徵,分別是「在無左轉附加車道左轉」、「在無左轉保護時相左轉」、「無島頭延伸」、「行穿線位置較為貼近路口」、「較好發於晨昏夜間等光線不良時段」,以及「左轉切西瓜」。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表示,其實駕駛疏忽行人這問題不只會在台灣人身上發生,就連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在日本,就設計了一套「眼球追蹤」的檢驗模式,從模擬器上研究駕駛人在右轉(日本是右駕)時視線與注意力的變化,發現3種駕駛人不注意行人的種類。
第一種是「視線沒有轉過去,注意力也沒有放在行人身上」,而要改善這點,僅需要在工程面上要使用島頭延伸,行穿線照度檢核,行穿線的位置校正等,確實在設計面上讓車輛盡可能對正行穿線,這樣即便是夜間,行人也會最大機率落在頭燈的照射範圍內;同時教育面也要確實訓練駕駛左轉(台)/右轉(日)時能盡可能靠路心轉彎,不要切西瓜。車輛監理上也要確實檢核前檔透明度,確保駕駛能明視行人等等,這些算是符合台灣目前國力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種是「視線有轉到附近去,可是注意力沒有放在行人身上」,如要改善這點就是要「提高注意力」,但是台灣行車環境資訊過多且雜亂,廣告看板橫陳,甚至廣告看板本身就是設計來要給駕駛看的,有時候連路型本身也經常都是奇怪的畸形路口,道路邊線很難勾勒出完整的路口輪廓,這在傳遞駕駛人認知上就是蠻困難的一件事,而且整個空間的整備涉及比單純道路設計更多的建築物法規。
第三種則是「視線有轉到行人身上,但是沒有注意到」,這屬於典型的「選擇性注意」,駕駛因為專注在左轉(台)/右轉(日)上,所以注意力完全都被分配在左轉這個駕駛任務(driving task)上,沒有去注意到其他的事情,包括行穿線上的行人。這個的解法不算太難,只要想辦法降低左轉(台)/右轉(日)這個動作的注意力負擔,注意到穿越行人的機率就會提高。比方說可以安心等左轉的左轉附加車道,不需要在意對向車距離的左轉保護時相,還有簡化路口通行的車流等等。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認為,以現在台灣的狀況,能把1跟3盡力做到最好就很厲害了,2的話就要開始整理所有的廣告看板,建立一致性的街景,這個就可能真的是一件需要一百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