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再生醫療法立院三讀雖卡關 SPAC頻向生技醫療業揮手到美國上市

美國上市公司、SPAC到台灣舉辦說明會,鎖定國內生技醫療業者海外上市機會,圖中為赫世達(HSTA)董事長李昌武。(圖/李蕙璇攝)

《再生醫療法》草案原本5月立法院完成三讀,近千名學者專家連署提出8大質疑後,國民黨團撤簽,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表示擇期處理,立院暫緩處理。儘管如此,國內科技、金融業大咖皆看好生技醫療業發展可望成為台灣的下一個護國神山,美股SPAC也頻頻向業者揮手邀請到美國上市,準備打造台股概念股板塊。

2016年以前,曾擔任新藥股王的藥華藥(6446)私募顧問的李昌武Edward Lee,近期從紐約回到台灣分享在美國天使投資人、投資銀行、上市輔導等的實戰經驗,國內生技醫療器材、法律圈等中小企業老闆、股東與律師、會計師等出席。

李昌武說,他目前擔任2005年成立的紐約ECL Capital Partners Corp(益盛資本)CEO,並出任美國上市公司Hestia Insight Inc.赫世達(上市代號HSTA)的董事長、CEO,ECL做種子資金的投資,是赫世達的第一大股東,赫世達是他三年前投資的公司,做大健康諮詢,也正在轉型併購醫藥業。

現場出席的業者提到,看到Nvidia的黃仁勳、AMD蘇姿丰等來自台灣移民至美國創業、經營企業的傑出,讓一些在台灣不易找到資金、人才的公司會考慮透過SPAC在美國上市的可行性。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5月15日出席「數位健康新未來 關鍵趨勢論壇」時曾提到,《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自2007年公布施行後,歷經立法超過10年,於2021年才正式修正名稱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並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及數位醫療等領域,作為台灣下一階段生技醫療產業推動的重點。

李昌武說他看好國內的生技、醫藥、醫療器材業與AI等科技業的發展,對美國那斯達克來說是偏重一家公司的未來性,紐交所多達2800家,上市門檻較高,以大型跨國企業為主;那斯達克則有3300家科技、生技、醫藥、網路與AI等,還有OTC店頭市場等,目前SEC仍可接受申請縮短半年至一年的批准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