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太熱了!國中生傍晚爬山「橫紋肌溶解送加護」 醫:緊急降溫才能救命

連日氣溫持續飆升,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多補充水分,以免中暑危害健康。(示意圖,非當事人/侯世駿攝)

一名國中生7月8日傍晚4點和朋友相約爬山,傍晚6點多突然意識混亂、胡言亂語,就醫檢查肛溫已經41.4度,爆發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以及橫紋肌溶解症,且肝指數也上升,立即降溫處理,目前國中生雖仍在加護病房,但狀況已好轉。

雖然這名國中生已避開最熱的中午時段,選擇在下午4點爬山,但仍因中暑導致併發問題。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一起爬山的同學說患者在4點多就一直反應很累,一直到6點多開始行為怪異、手腳亂揮,就趕快通知父母,而且後來還只認識父母,不認識其他人。朱柏齡特別提到,雖然國中生爬山時是下午4點,但當時氣溫仍有36.3度,再以相對濕度50%和體感溫度42度來算,熱指數其實已經達到41.3度,一般超過40度就有中暑風險,而該國中生的背包也比較重,所以可能因此增加體力負荷。

朱柏齡提醒,若遇到戶外型運動或運動型中暑的患者,可將患者泡在10~15度冰水中,每分鐘可降0.2度,若冰桶或帆布做成的水池僅足以容納軀幹,則可在四肢特別是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並透過不斷替換幫忙降溫。若手邊剛好沒有上述工具,也可先向患者噴水,再透過搧風、吹電扇等模擬排汗方法,讓水氣帶走體表溫度,旁人越早介入,患者活命機率就越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今年1月到6月已有956例熱傷害,創下3年來新高。截至今年6月30日,18歲以下族群因熱傷害就診89人次約為近3年就醫人次2.3倍。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廂裡。

衛福部提醒,尤其幼兒因為身形小、新陳代謝速度快、體表水分蒸發速度較快,無形之間排汗量較大,再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攝取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太投入而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一旦發現身體或意識怪怪的,就可能出現熱傷害的症狀。除了儘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外出,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保持人體所需的水分,避免脫水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