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精準醫學成功戰勝 多重抗藥陰溝腸桿菌

圖說-精準醫學成功戰勝 多重抗藥陰溝腸桿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自20世紀初期抗生素問世後,在現代醫學拯救無數病患免於細菌性感染死亡。然而,也由於抗生素大量的使用,多重抗藥性細菌於全世界各地逐漸增加,多重抗藥性菌株成為臨床醫師與病患最大的夢魘之一。

惡性淋巴瘤傷口潰爛 多重抗藥性致病菌 

根據統計指出,在醫療院所內常見之腸桿菌(Enterobacterales)當中,除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p.)、大腸桿菌(Escherichia spp.)之外,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omplex)為第三大抗藥性腸內菌菌種。多重抗藥性陰溝腸桿菌易造成肺炎、腹內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感染症。若進展至血流感染,可能會出現持續高燒、畏寒,甚至意識不清或休克的情況。

一位中年男性因久未癒合的膝蓋傷口潰爛以及膝蓋腫塊前來台中榮總求診,經組織切片發現為惡性淋巴瘤,其傷口潰爛部分以及骨切片的細菌培養,皆發現多重抗藥性的致病菌。經實驗室鑑定後發現,該臨床菌株屬陰溝腸桿菌下的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並且攜帶特殊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在治療上相對棘手,往往需要後線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黏菌素或是同時合併多種抗生素治療,依臨床病人狀況判定。

多重抗藥性細菌 增加診治困難

感染科葉庭光醫師表示,抗藥基因的出現會增加臨床感染症病患治療上的困難,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與了解。由於前述個案的臨床重要性不容忽視,團隊便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陰溝腸桿菌常見抗藥性之菌種Enterobacter hormaechei於台灣以及全世界之抗藥基因分布,發現Enterobacter hormaechei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種類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而台灣也有類似的抗藥基因分布。此系統性回顧論文也於2022年10月份發表於高分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影響分數(Impact Factor) 15.44分。未來在面對陰溝腸桿菌的感染,臨床人員需要更加警覺,因為致病的菌株可能是高度抗藥、更加棘手。

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是近年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議題,在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多重抗藥性細菌對於醫療人員仍舊是一大挑戰,也是未來診治上將持續面臨的課題。深入對於抗藥性細菌機轉的探討,將給予未來感染症的精準治療鋪奠基石,會是病人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