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理財1/資產規模已衝逾73億元!這三家銀行拚「智能投資理財」最多
記者:李蕙璇 | 2023-09-01 06:00
公股銀近期強推智能理財吸客,圖為一銀e-First智能理財平台。(圖/第一銀行提供)
隨ChatGPT熱潮帶動AI話題,「機器人理財」再受關注。自六年前開放機器人理財,去年第二季起逐季成長,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16家投信投顧、銀行等加入,規模衝逾73億,年增32%,客戶數近17萬人,金管會考慮規模愈加擴大,擬將監管升級,從業者自律改為納入法規,最高處罰1500萬元。
就金管會修法將演算法等納管審查等,CTWANT詢問多家業者皆表「樂觀其成」,除了防弊,亦因演算法屬廠商之商業機密,金融業無法全面了解其中之運作原理,若能在主管機關監管幫助下,在導入相關金融科技時更能強調其適法性外,並建議仍應避免過嚴苛之限制而在引入新興科技時面臨巨大阻礙,間接剝奪了一般民眾享受便利金融服務的權利。
金管會在2017年6月開放「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首家推出機器人理財服務的即是王道銀行在同年7月推出的「王道機器人」,投信投顧、銀行等業者相繼投入,其中阿爾發投顧問是國內第一家專門以機器人理財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
王道銀行於2017年率先業界推出機器人理財服務,利用大數據系統演算並依據客戶的風險屬性與投資偏好精算出適當的投資組合,客戶可自由選擇單筆投資或是定期定額投資,且最低1,000元即可參與投資。
目前王道銀行機器人理財商品組合有王道機器人、配息機器人及安聯品牌機器人等三類;其中,配息機器人著重於滿足有現金流需求的客戶,王道機器人、品牌機器人則較著重於滿足有資本利得需求及特定品牌偏好的客戶。
何謂「機器人理財」?將A I人工智慧、大數據資料庫技術導入理財顧問服務,依用戶投資目標及可承受風險,提供客觀投資組合建議,協助用戶理財與資產管理的自動化服務。2021年金管會放寬「自動化再平衡交易」後,若實際投資偏離預期目標時,就能透過機器人理財的「自動在平衡機制」導正投資路徑。
通常一般民眾投資理財除了自己選擇標的操盤,或是透過理專建議等,也可以考量透過機器人理財,前二者都是人為主動選股,而機器人理財則是標榜不受市場情緒或個人主觀因素影響。
根據證期局統計,目前從事「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也就是大家一般所稱的「機器人理財」共有16家業者,包括3家投信(復華、野村、群益)、4家投顧(富蘭克林、鉅亨、中租、阿爾發)、9家銀行(王道、兆豐、國泰世華、永豐、華銀、一銀、新光、合庫、中信銀)。
翻開過往資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零接觸」的機器人理財是有成翻倍成長,資產管理規模到2022年9月成長至59.21億元,使用人數破15萬人,相較2021年初規模,足足成長一倍。
期局副局長張子敏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止,國內已有16家業者開辦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的資產規模,已達到73.2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2%;今年以來成長16.7%,客戶數近17萬人。
資產規模則從去年第二季開始就逐季呈現正成長,從去年第二季底的55.43億元,逐季成長至今年第二季底的73.25億元,今年首季季成長9.94%、第二季成長6.17%。
截至6月底,資產管理規模前三大為國泰世華銀行「國泰智能投資」的18.86億元、第一銀行的「e-First智能理財」15.34億元及華南銀行的「華南好基智」7.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