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焦點

真的嗎?法院AI判決11月試辦 藍綠委都疑慮 司法院這樣說

司法院將啟動人工智慧系統寫判決書初稿,引發立委疑慮,吳三龍則解釋,最後判決事實與真相,仍須由法官字斟句酌書寫。(圖/報系資料照)

司法院推動以生成式人工智慧AI撰寫判決,引發外界疑慮。司法院秘書長吳三龍今天到立院備詢,成為朝野立委競相追問的對象,立委擔心,司法院判決書若引進AI生成,最後會不會反讓人工智慧成為「有罪判決產生器」。

吳三龍則回應,司法院只是將人工智慧用在初步立稿上,減輕法官撰寫書稿的負擔,最後犯罪事實的認定,仍要由法官斟酌是有罪或無罪,司法院預算有限,還無力承擔全面AI判決所需要的系統經費。

針對司法院將推動讓「生成式AI」撰寫「不能安全駕駛」、「幫助詐欺」等2類犯罪的裁判書稿,立委謝衣鳳在質詢時指出,生成式AI代寫書稿模式,最終是否會變成「有罪判決產生器」?吳三龍則表示,法院採用的生成式AI,距離真正AI生成還有一段遙遠距離,因為司法院只是用在初步立稿,犯罪事實仍由法官決定,被告是有罪或無罪。

謝衣鳳追問,司法院何時開始驗收系統、試辦?目前是否已經試用過該系統?

司法院資訊處說,AI系統已經初步開發完成,現在還在進行系統調整,預計「不能安全駕駛案件」將在11月開始使用,目前並未使用,將先從士林、台南地院試辦。

謝衣鳳追問,英國雖也已有法官使用CHAT GPT人工智慧程式寫判決,但該法官警告,凡是之前沒有做過的判決,必須要慎重提防AI捏造假案例。美國更有法官運用AI草擬書稿,導致判決結果錯誤,目前AI仍難以百分百準確判斷司法案真實狀況,若貿然運用在起草書稿,以當前司法品質,真能讓民眾信服嗎,最後真的不會變成有罪判決器嗎?

司法院資訊處表明,目前書稿系統仍是使用自然語言、規則式生成,只有小部分使用人工智慧,最後仍由法官進行事實認定,目前還沒有進入到全面使用人工智慧判決,最後被告是否有罪仍須法官斟酌,運用AI,只是讓「重複性的字句不必每句都要重複寫」。

綠委吳玉琴則質詢司法院,為何堅持要用人工智慧草擬判決書?吳三龍則表示,判決書每篇要寫一千字以上,基本架構則有600、700字,如果運用人工智慧系統,法官就可以少寫一些字,全面使用AI生成做判決成本相當大,司法院預算有限,目前試辦AI,只是做資料收集。

全球知名的創業家,軟體銀行董事長兼執行長孫正義日前大膽預言,未來10年內AI將取代人類智慧,呼籲社會大眾盡快接納AI,否則將會落後趨勢。

不過,一方面,許多國際大企業負責人也擔心AI發展過快、恐危及人類生存,呼籲立法管制。但當歐洲議會6月中旬,真的通過全球第一部AI監管法「歐盟人工智慧監管法」(EU AI Act)時,大企業家又紛紛反對,怕管制過嚴將失去龐大商機,不難看出各界對AI議題仍莫衷一是。但就在外界對全面啟動AI仍有疑慮,多份民調也顯示民眾對台灣司法仍欠缺信心之際,司法院卻開始試辦AI寫判決,許多人聽到都嚇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