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門村再生1/土石流滅村遷居首例 慕谷慕魚護溪成保育典範
記者:甯其遠 | 2023-10-10 06:00
居民許勝雄用手指出,1990年土石流掩沒了銅門村12、13鄰,雖然現在已看不出當時的慘況,但心中記憶難以抹滅。(圖/劉耿豪攝)
33年前,歐菲莉颱風襲台,暴雨釀成土石流,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40多棟房屋一夕毀傾,更有35名村民(29死、6失蹤)遭到土石流活埋,當年政府邀請日本專家來台勘災,探究災害原因與防治;走過全台首處土石流災損,遷村的銅村民發起護溪護魚行動,家喻戶曉的「慕谷慕魚」寫下台灣野外生態休閒區的先例。
1990年6月23日,歐菲莉颱風登陸台灣,造成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32棟房屋全毀、11棟半毀,更不幸有36位居民遭活埋,當時來台的日本專家引進了日文「土石流」專有名詞,成為台灣日後對類似災害的正式名稱;政府災後將居住在危險區域的53戶村民遷至現今的博愛新村,也是台灣第一件災後遷村的案例。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名譽教授謝正倫回憶,當年他剛從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返台,災後立刻與農委會從日本請來的專家學者前往銅門村勘察。「除了土石堆上露出一座屋頂外,其他的就是荒涼一片。」他抵達現場只看到被埋到僅剩的屋頂,經當地人士說明,才知道當地原本有許多一、二層樓的房舍,風災中所有房舍都埋在土石下,若不是居民指引,根本不知道這裡本來是個聚落。
謝正倫是國內土石流理論、土石流災害防救實務的專家,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就是由他一手創設。他說,當年他與京都大學的教授等一行專家勘查災害現場,研判當地的土石流形成原因是上游的土石和碎岩,經年累月被沖刷堆積在河床上,當有颱風或是豪雨帶來大量的水,就以「零存整付」方式掩沒整個村落。
謝正倫指出,防災的作為可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以工程手段,建設防砂霸防堵;另一個面向則是建立預警系統,從雨量偵測著手,根據過去的統計,計算上次發生土石流的雨量紀錄,再長期追蹤調查石塊、土石材料的堆積狀況,綜合計算後設定危險雨量的門檻,一旦雨量達到警戒值,就發布警報,讓居民能事先避難。
銅門村前村長許賢美說,銅門村是台灣第一個被「土石流」滅村的村落,當年約有6分之1的面積在風災裡遭掩埋,災後專家學者調查附近的區域,發現這裡的水源非常乾淨,也有很多吸引觀光的景點,經過居民討論發展生態休閒區,也以原住民的姓氏定名「慕谷慕魚」,讓人聯想到美麗的溪谷與豐富的魚蝦生態,還發起了護溪隊,保護當地的環境生態。
許賢美解釋「慕谷慕魚」的由來指出,以前太魯閣族是採頭目制,每個部落常會以頭目家族的姓氏為地名,銅門村居民其實是集合了8個不同的家族,這些不同家族的成員原本居住在更深的山區,在日治時代曾一度反抗日本統治,但後來考量自己的武裝不足,為了避免被滅族,就在當時擔任總頭目的慕谷慕魚家族帶領下,搬到較靠近平地的銅門村。
許賢美說,位在木瓜溪支流清水溪溪谷的「慕谷慕魚生態廊道」之前曾開放外來觀光客進入,但遊客帶來污染,更因為村落是狹窄單線道,更造成交通問題。日前村民除了部落會議,還組成了7個不同的協會,共同討論慕谷慕魚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