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不僅是居住問題!無家可歸者近9成需精神醫療 醫師盼政府重視
記者:中國時報林周義 | 2023-11-21 07:45
遊民是常被大眾遺忘的弱勢群體,不少人都將流落街頭的原因歸咎於居住問題,但據國外統計,具廣義的精神醫療需求的遊民比率高達8~9成,如能適當介入,終能脫離流浪生活。(圖/中國時報季志翔攝)
遊民是弱勢群體,不少人都將流浪的原因歸咎於居住問題,事實上,不少人是因精神疾病而露宿街頭。根據統計,具精神醫療需求的遊民高達8~9成,而台灣女性流浪原因多和思覺失調有關,如能適當介入,有一天也能脫離流浪生活。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是全台首家將街頭精神醫學系統化的醫院,透過醫療協助,脫離收容所者比率,從過去僅15~28%,拉高至44%。
數年前,時任台北市長一句「遊民洗乾淨了就變成遊客」,引起社會轟動,但也造就了街頭精神醫學的推動。接下市府任務的松德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進入了遊民收容所「圓通居」看診,常在寒流、大雨天氣探訪棲宿在街頭的遊民。
4年來,圓通居接受服務的對象共174人,女性占26.4%,男性則占73.6%。男性以60~69歲、50~59歲中高齡者居多。女性則多介於40~49歲之間,其次為50~59歲,教育程度以國、高中畢業為主。
收容所遊民異質性高,流浪的原因也不一。20~29歲男性最常見安非他命成癮;30~39歲則是思覺失調居多;而40歲以後,酒癮問題異軍突起,中老年男性基本上都以酒癮問題為主;到了70歲以後,失智問題則會浮現;女性不論哪個年齡層,都以思覺失調居多。
推動圓通居看診前,遊民由社會局「單打獨鬥」,提供就業協助、社福資源等,包含因鬧事而被驅離者在內,脫離收容所的比率介於15~28%之間。經醫師介入,不少遊民的問題得到了控制,脫離收容所的比率也提高至44%。有人靠藥物抑制想吸毒的慾望,再也不把錢拿去購毒,有了租房能力,亦有人在治療後被安排進入康復之家。
鄭勝允說,國外統計,遊民當中約有8~9成具有廣義的精神醫療需求。遊民並不只是因居住正義而流落街頭,有些人是得了精神疾病,沒被接住,就成為了無家者。「如何對待遊民,反映的是城市、國家的道德底線」。鄭勝允認為,若政府對遊民的政策是驅趕,難保哪天驅趕對象變成平民百姓。他希望政府能重視街頭精神醫學,將北市經驗複製到其他縣市,接住每個流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