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蔡政府減碳目標已跳票! 科學環團:中研院「去碳燃氫」根本吹牛

圖為核二廠。(圖/台電公司提供)

關心台灣能源困境及地球氣候變遷的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於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痛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漏洞百出,而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部門都是幫兇,例如: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甚至宣稱「去碳燃氫」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都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召開記者會,以正視聽。

氣候先鋒者聯盟創辦人、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指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提倡「去碳燃氫」,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

楊家法認為,上述說法在理論上還說得通,但中研院在公開文宣上聲稱的「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卻錯的離譜,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然會有這樣的論述。」

那真相是什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究竟如何?楊家法解釋,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另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然而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卻是295萬6000噸!這意味著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根本只是核電廠的零頭。」

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也補充,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同樣是溫室氣體,若要減碳,該做的應該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

至於碳黑,陳中舜則說明,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

再說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會有這樣的數據,主因就是核電佔比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

氣候先鋒者聯盟痛批,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也曾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千噸co2e相比,增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根本就已經跳票,更不要說2025年「減碳10%的目標」了,在增加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下,鐵定也會跳票!

氣候先鋒者聯盟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後應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你可以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核能,但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