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焦點

淚脫植醫袍1/《植物醫師法》卡10年累慘從業人員 準植醫心死黯然退場

準植物診療師吳志恩檢視蕃茄的生長情形,從葉面和果實都可以察覺蕃荣株是否患病蟲害,並透過適當的用藥恢復其健康。(圖/吳志恩提供)

為精準有效使用農藥與維護消費者食用蔬果安全,農業部(前農委會)多年來催生《植物醫師法》,盼望透過植物醫師診斷病蟲害,提出正確的病蟲害防治,然而由於立法過程受到各方掣肘,未具證照資格的「植物醫師」名實不符,他們穿梭於田野為農民解決病害,卻無力面對自己的未來,只能黯然離開工作崗位。

2017年農委會即著手在台大、中興、嘉義大學和屏東科大等四校成立植物教學醫院,培養植物醫師儲備人才,及至2021年達到104人的巔峰期,然而《植物醫師法》後來立法闖關失敗,根據農業部2023年最新問卷回報統計目前含返回教學醫院的「在線」人員僅剩約一半,其餘紛紛轉行觀望。

具備「準」植物醫師身分的X小姐告訴本刊記者,他從小就對於昆蟲和植物很有興趣,雖然家中長輩認為喜愛花花草草沒有好出路,家裡也沒有大片土地可供自己發展農務,但她還朝農業方面前進,也順利自國立大學昆蟲系畢業,並且投入新興機構「農業教學醫院」實驗室。

她說,在農業教學醫院6年的服務經驗與學歷門檻達標,卻一直等不到法源依據、考取證照,「我已經30歲了,沒時間再等下去了」,去年離開教學醫院,準備投入藥廠研發工作。

據了解,台灣推動《植物醫師法》立法超10年,該法在2023年在立法院一讀通過,最後在二讀過程卡關。其原因在於「植物醫師」列入法案名稱,遭到醫師公會強烈抗議,農業部雖然妥協修正法案名稱改以《植物診療師法》草案拚2023年底前通過。然而,隨著第10屆立法院休會,第11屆新委員上路「屆期不連續」,立案恐將路遙遙。

2023年7月桃園大園區稻田採收在即,竟有除草廠商不慎噴灑除草劑到私有稻作,影響稻米品質,桃園市議員游吾和在現場探詢農民掌握的狀況。(圖/游吾和提供)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鍾文鑫說明,《植物醫師法》的觀念源自於日本,最早是指一種治療方法,通常是指使用植物的藥用價值來治療疾病或症狀。在台灣,農業部多年來希望到2050年能拚「零農藥」農業生態,這就需要類似植物醫師的角色配合,以利輔佐農民全方位解決農損。包括使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或種子,以製成藥劑或提取物,接著可用於內部或外部應用,過去在番茄潛旋蛾、沙漠飛蝗、鍬行軍蟲等農害中,植物醫師也多所協助,陪伴農民挺過農災。

鍾文鑫說明,該法案卡關多年可能有三項原因:首先,坊間業者擔心,《植物診療師法》一旦通過,可能使販賣農藥的業者消失「主動兜售」權,因而完全受制於人「一輩子的工作就沒了」。第二,植物「醫師」名稱過去也被醫界強烈反對,認為可能形成混淆。第三,最後則是植物醫師業務可能與通過研習的園藝技師、農藝技師混淆。

使用有機農藥也是植物診療師推廣工作的重要環節,其中本土黑殭菌經過田間測試,證實具備防治水稻黑椿象的潛力。圖右下為罹染黑殭菌死亡之稻黑椿象蟲體。(圖/台東農改場提供)

鍾文鑫進一步表示,其實這三點目前已陸續解套。首先,在名稱上,植物診療師並不在意名稱,只希望與農民溝通順暢,真正照顧農作,因此名稱很快取得共識。第二,目前有不少農藥商與他接觸,表達進修考照的高度意願,合法化並不成問題。第三,目前農林從業者已慢慢對名詞產生共識,比方「樹藝師」是指栽植、管理和研究樹木的專業人員;「園藝治療師」透過植物來療癒人類患者。兩者只要透過研習取得認證資格即可,然而則治療植物疾病的人「植物醫師(診療師)」,立法後必須透過國家考試取得專業證照,因而與前兩者有所區隔。

鍾文鑫提醒,在各地鄉間輔導的過程中,農藥商(行)比便利商店還多,相較於農民與農藥商的共生關係,植物診療師最大挑戰就是跟農民互動,除了要摸清楚當地的農作物病徵外,也要捲起褲管走進農田,並以閩南語、客語跟農民解釋病理,如何建立與農民的信任關係,挑戰常常在植病專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