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寶林茶室中毒案「粿條驗不到米酵菌酸」!醫曝「它」恐是元凶:食材陰性不意外

寶林茶室中毒案3件主要食材,全驗不到毒素「米酵菌酸」,不排除是醬料出問題。(圖/擷取自Google Maps)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已釀2死5命危,包含死者、住院病患全檢出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且受害者均食用過寶林茶室的炒粿條或滑蛋河粉,引起消費者的食安恐慌,不過店內3件主要食材卻均呈陰性,讓案情陷入膠著。對此,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直呼,「食材驗出陰性其實不意外!」

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發文表示,由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的「椰毒病株」所產生的米酵菌酸,本來就喜歡散裝成品,且相當養尊處優,因此食材驗出陰性,其實並不意外,「單一食材怎麼可能有呢,我們要避免用大腸桿菌的思維來看這件事…」

姜冠宇進一步說明,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志賀桿菌及傷寒等疾病,過往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就是因為生長門檻低,增加了病菌的傳播速度,反觀「米酵菌酸」則不易孳生,「而這株宗族,老實說,養尊處優…」,因此他懷疑出包的應是放在室溫下保存的醬料。

對此,腎臟科名醫江守山也指出,毒素「米酵菌酸」不容易合成,不僅需要油脂、酸鹼值要夠高,還需在適當溫度下發酵3天時間,生長條件十分嚴苛,認為店內的椰子類製品恐是元凶,而目前檢調也針對寶林茶室的「獨門醬料」展開追查,以盡快釐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