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民眾擔憂「餘震規模越來越大」 專業醫分析論文:「大致」會隨時間變小

花蓮地震現場救災狀況。(圖/立委傅崑萁辦公室提供)

花蓮3日早晨發生規模7.2的地震,後續截至6日上午7點,共計發生596起餘震,其中在凌晨4點26分左右甚至還發生規模5.3的地震。由於如此接連數日的密集餘震十分罕見,就有民眾擔憂餘震規模會不會「越來越大?」醫師黃軒為此翻閱相關論文,解釋餘震要比主震大的機率非常低,一般而言是「規模越大的餘震,發生的機會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降低」。

醫師黃軒在FB紛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每次地震後,總是會有人提到「地震後會有餘震,不排除更大的餘震會出現」、「地震雲,前幾天就出現了」等言論,這也讓他十分好奇地去翻閱餘震相關的科研文章,而在翻閱之後,黃軒得出以下結論。

黃軒解釋,餘震(aftershock)是指跟隨在主震後發生的一連串地震。主震發生後,斷層上的應力分佈會產生改變,在應力再調整的過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餘震。餘震與主震,通常發生在「同一個破裂帶」上,那麼「餘震就會比主震的規模變小」了。

黃軒也提到,依照目前科學研究的分析:「真實的餘震,要比原本主震更大」,這機率仍非常低的。簡單來說就是餘震的規模「大致」上會隨時間變小,但要細究下去,其實應該是「規模越大的餘震,發生的機會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降低」。在同個地區能量已慢慢釋放,再發生規模7.3以上的地震機率也就不高了!

他也實際舉例日本研究的紀錄,在熊本縣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後,當天的餘震規模演變如下:

3.9→4.9→4.0→3.0→3.3→5.7→4.3→4.2→3.3→4.6→3.6→3.3→5.0→4.3→3.5→3.3→4.4→5.0

而在隔天,熊本當地發生規模超過3.0的餘震如:

6.4→4.5→4.2→4.0→4.8→4.2→4.1→3.1→3.5→4.6→3.8→3.0→3.5→4.2→4.4→3.8→3.9→3.5→4.0→4.1→3.5→3.6→3.8→3.6

黃軒也引述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的說法,解釋目前餘震數量,已有下降趨勢,預估後面餘震不會再超過主震規模。

至於「地震雲」的部分,黃軒也解釋,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但黃軒也提醒,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示「地震,能由雲體變化而預測」。

喜愛動物的粉絲們請集合!LINE社群搜尋:毛孩公社
這裡有獨家動物新聞、良醫推薦、好物分享,還能讓毛爸毛媽交流心得、踢爆無良商家…
不管你愛的是有毛沒毛,加入我們→https://reurl.cc/G485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