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焦點

職業化作半套2/籃球聯盟制度外的漏洞 暴露球員權益長年未受保障

現行男籃有SBL、P. LEAGUE+以及T1 League三個聯盟,共有15支隊伍,看似是大籃球時代來臨,實際許多制度建立仍不完全,外界甚至認為職業化只是「玩半套」。(圖/記者方萬民攝)

今年初台灣男籃因國家隊組訓不順利,讓多年的球員保險保額不足的爭議再起,事實上不只國際賽球員未受保障,球員長年在國內打球本身也沒保障。有知情人士透露,籃球聯盟規定只要獲選為國家球員,都有薪資「保底」或調薪的保障,然而部份球隊卻「玩半套」,根本不理會這項制度,漠視球員應有的利益。

台灣現行籃球有SBL、P. LEAGUE+以及T1 League三個聯盟,一名熟知台灣籃球運作的人士指出,依P. LEAGUE+的聯盟規章規定,只要有中華隊身份的球員,月薪保底就是12萬元;T1 League與SBL聯盟規章則是規定,保底年薪至少120萬,但就曾發生一名菜鳥球員於某聯盟的賽季中入選中華隊,理應在賽事結束隔月要替球員加薪,沒想到該名球員的加薪卻「遙遙無期」。

該人士也舉例,很多時候外界會認為「某位球員資歷不錯,怎麼選秀卻落選?」他說,選秀制度各聯盟皆有保障中華隊球員最低薪資,有時候球團會認為新秀「太貴了」,價值未到聯盟的薪資保障,而選擇私下議約,例如「薪資保底12萬,可是球團只能給你6萬,願意來就簽約」,但他也說,若球員遇到這種情形,「打還是不打?」不接受或向聯盟反應可能就會因為得罪人而影響生涯發展。

依照現行各聯盟規章規定,凡曾獲選為FIBA國際正式錦標賽中華代表隊的球員,保障月薪12萬元或是年薪120萬元,只是曾發生球員於季替中華隊出賽,國際賽事結束後卻未獲加薪。(圖/非當事球員;中華奧會提供)

另名知情人士也透露,目前職籃球員其實很多都沒有勞健保,未得到該有的保障。曾有球隊為了替大咖球員節稅,給付薪資方式改成公司對公司的合作模式,而非球團與球員的僱傭關係,例如某球員月薪50萬,一年600萬,若是僱用關係球團就必須用50萬去做勞健保的申報,但如果是公司對公司,該球員名義上並非球隊的員工,而是合作廠商,此時球員就要自付勞健保,甚至是受傷時也多要自己承擔。

他說,球員若不幸受傷,通常球隊薪水照付,但若以「合作模式」的球員受傷為例,後續的復健,隊醫能處理的就幫球員處理,「在這以外的,球員就要自己處理」,比如說,球隊通常都有合作的醫院,如果該名受傷球員不願意在球隊安排的醫院治療,選擇自己信任的醫院,那產生的醫療費用就要自己付,近期某位受大傷的球員,即循這樣的模式,醫院、復健以及後續的療養所產生的費用,全由該名大咖球員自付。

他也提及,以前留下許多「惡習」,多數球員的合約都是透過「仲介」而非經紀人協助談合約,因此造成球員的薪資一大部分被抽成抽走,仲介把球員當商品,但球員又很怕得罪他,畢竟通常所謂的仲介在球圈地位崇高,若到時候不讓球員打中華隊,或是利用各種手段讓球員無法生存,導致球員普遍害怕影響生涯而選擇默默吃悶虧,例如,就曾發生一名資深球員在菜鳥時期實領月薪4萬,實際領到的報稅單卻是8萬元的薪資,這也顯見「仲介」中間到底抽成了多少。

曾任籃協副秘書長、現職T1 League秘書長王志群表示,以聯盟的角度絕對支持國家隊,也希望對球員的保障制度建立更加完善。(圖/翻攝自王志群臉書)

一名球隊內人士則認為,國內籃球環境並不健康,以職業化之名,但思維及做法卻停留在過去,甚至多數時候球團選擇走制度外的漏洞,看似符合規章制度,嚴格來說卻是違反規定,「若以國內聯盟都無法保障球員,更遑論國際賽要保障球員,不能總以使命感或熱情綁架球員為國爭光,所有後勤支援從上到下卻都沒到位。」

曾任籃協副秘書長、現職T1 League秘書長王志群表示,國內有3個聯盟擁有眾多球隊,如何讓球員無後顧之憂地加入聯盟,並在球隊中安心打球是重要議題,這包括參加國家隊或季外的集訓等,這些都需要體育署和籃球協會協助。P. LEAGUE+執行長鄭偉柏則回應,聯盟會與六支球團持續的溝通,產生共識,健全規章,同時保障球團、球員的權益。

看膩國會口沫橫飛的場景?揭露政治人物私密面相,LINE社群搜尋:政治咖衝蝦密
獨家曝光政治人物最關心的家鄉議題,曝光最悠閒祕境、八卦、個人喜好→https://reurl.cc/54eV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