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對岸講「內卷」台灣怎說?一票被難倒「真實涵義揭密」 竟非大陸用語

在抖音、小紅書等強勢影響下,台灣年輕世代的口語及用字越來越有大陸味。(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在抖音、小紅書及「資源組」強勢影響下,台灣年輕世代的口語及用字,越來越有大陸味。日前有PTT鄉民曬出小朋友寫下「不換鞋估計不行」,遭老師糾正「估計」是大陸用語的聯絡簿截圖,掀起各界議論。如今也有網友好奇,對岸常用「內捲」來形容高度競爭,但他怎麼也想不起台灣的說法,再度引起話題。

原PO在PTT八卦板發文稱,大陸常說的「內捲」不只是高度競爭,還代表因為高度競爭,導致本來固定的資源,分配到每個人手中時變得更少,「那台灣說法是什麼?總不會要講這麼一大串吧?」貼文曝光後,不少鄉民留言解答「惡性競爭」、「白話就是內部競爭激烈」、「過度競爭」、「惡性競爭比較接近」。

另外,也有網友提到「內捲化的原意已經被微妙地扭曲了」、「不是惡性競爭,是努力的邊際效益過低」、「不是惡性競爭,英文也是不同字義」、「邊際效益遞減的過度競爭,選我正解」、「內捲用到3c、電商、小米產品這些都是後來的用法。最早是疫情前他們在講人的,僧多粥少的環境下,人礦貶值」。

事實上,「內捲化」並非大陸獨有用語,該說法來自英文的「involution」,又譯過密化、包裹化,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一種文化模式發展到一定水準後,無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內部繼續發展、複雜化的過程。內捲化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和生物學中的「退化」和「進化」截然不同,雖不會幫助人類從一個低效階段進步到高效階段,但也不會讓人們退化掉某種能力。

大約從2018年開始,「內捲」一詞在大陸變得廣為人知,並引申為付出大量努力卻因遞減定律而得不到等價回報,必須在競爭中超過他人的社會文化,包含了惡性競爭、逐底競爭等更為負面的含義。舉例來說,就像為了獲得訂單,常見的削價競爭、給予更多贈品、服務等,進而使自己勝過同領域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