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三伏天熱爆「過敏體質」可趁機改善 專家示警5類人不適合

專家建議可以利用三伏天來治過敏。(示意圖/翻攝Pexels)

近期台灣天氣炎熱,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就建議,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可利用夏季「三伏天」,搭配辛溫祛寒的藥物來改善陽虛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據了解,中國古人認為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就是俗稱的「熱在三伏」。其中,「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而藏伏於地下。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天,而中伏在不同年份則為10或20天。三伏日是指初伏、中伏和後伏的第一天,是起源於秦漢時期的傳統節日,在唐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當時除了會放假一天,還保有在伏日食湯餅(類似今天的湯麵)的習俗,以去瘴氣、除惡病。

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賴卉蓮表示,「三伏貼」是一種灸療方法,針對因陽虛邪伏而在冬季寒冷時易發作的疾病,選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天(初伏、中伏、末伏),將辛溫、溫陽、祛寒、逐痰的中藥貼敷在人體背部的俞穴上,使藥氣通過穴道和經絡,逐漸傳遞到臟腑,以暢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機能,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對於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及容易感冒患者具有療效,可以減輕症狀並減少冬季發作,且臨床實驗也證實,「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能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效降低過敏狀態,進而達到抗過敏的效果。

賴卉蓮指出,今年的三伏天分別為7月15日(星期一)、7月25日(星期四)及8月14日(星期三),不過並非僅限於這三天可以進行三伏貼治療。在三伏天前後,約7月中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時,都是治療的好時機,然而賴卉蓮也提醒,對於以下5類人並不適合,包括正在感冒發燒、有發炎症狀、背部有傷口的病患、孕婦及2歲以下幼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指出,「三伏」指的是夏至後的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根據古醫書記載,伏日必是庚日,庚屬金,與肺相配,因此中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影響甚大,而《內經》也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季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範圍的疾病。

院方說明,利用「三伏」天的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各地經驗表明,貼藥年限越長,次數越多,療效越高,因此需堅持多年「三伏貼」療法。

此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三九灸療」可以加強「冬病」的治療效果,「三九」指的是冬至後每隔九天,這段期間是每年最寒冷、疾病最容易復發的時候,因此在此時進行鞏固治療,這兩種療法都在時令節氣交替時進行,強調扶助正氣,提高人體氣血調節能力,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治則,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